紧急避震疏散场所平灾转换设计研究--基于人的行为需求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1 我国地震灾害频发 | 第15-16页 |
1.1.2 城市避震疏散场所建设推进缓慢 | 第16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5 相关概念解析 | 第20-24页 |
1.5.1 避震疏散场所 | 第20-21页 |
1.5.2 紧急避震疏散场所 | 第21-23页 |
1.5.3 平灾转换 | 第23-24页 |
第2章 紧急避震疏散场所研究进展与案例探析 | 第24-55页 |
2.1 国外紧急避震疏散场所研究进展与案例分析 | 第24-42页 |
2.1.1 国外紧急避震疏散场所研究进展 | 第24-29页 |
2.1.2 日本案例分析 | 第29-42页 |
2.2 国内相关发展与案例分析 | 第42-52页 |
2.2.1 国内相关发展与理论研究 | 第42-47页 |
2.2.2 国内案例分析 | 第47-5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52-55页 |
第3章 平灾行为需求分析 | 第55-76页 |
3.1 平时人的行为分析 | 第55-60页 |
3.1.1 平时人的行为特征 | 第55-59页 |
3.1.2 平时人的需求分析 | 第59-60页 |
3.2 震时人的行为分析 | 第60-74页 |
3.2.1 震灾特性及发生时间序列 | 第60-64页 |
3.2.2 震时人的行为特征 | 第64-73页 |
3.2.3 震时人的需求分析 | 第73-7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4章 紧急避震疏散场所平灾转换设计方法 | 第76-101页 |
4.1 紧急避震疏散场所设计原则 | 第76-77页 |
4.1.1 以人为本原则 | 第76页 |
4.1.2 安全性原则 | 第76页 |
4.1.3 多功能性性原则 | 第76-77页 |
4.1.4 独立性原则 | 第77页 |
4.1.5 易识别性原则 | 第77页 |
4.2 紧急避震疏散场所设计要求 | 第77-78页 |
4.2.1 满足安全避灾需求 | 第77页 |
4.2.2 满足疏散功能需求 | 第77页 |
4.2.3 满足引导功能需求 | 第77-78页 |
4.2.4 满足避难生活需求 | 第78页 |
4.2.5 满足救灾工作需求 | 第78页 |
4.3 紧急避震疏散场所设计 | 第78-100页 |
4.3.1 功能布局的平灾转换 | 第78-82页 |
4.3.2 场地的平灾转换 | 第82-85页 |
4.3.3 交通的平灾转换 | 第85-92页 |
4.3.4 植物的平灾转换 | 第92-95页 |
4.3.5 标识的平灾转换 | 第95-97页 |
4.3.6 设施的平灾转换 | 第97-10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5章 总结 | 第101-103页 |
5.1 结论 | 第101-102页 |
5.2 不足 | 第102页 |
5.3 后续研究展望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7页 |
附录1 南京市市民行为调查统计表 | 第107页 |
附录2 市民问卷调查表 | 第107-109页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