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二、当前的主要理论研究成果 | 第11-12页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公司司法解散的定义、特征及适用要件 | 第14-20页 |
·公司司法解散的定义 | 第14页 |
·公司司法解散的特征 | 第14-15页 |
·公司司法解散依相关当事人的申请而启动 | 第14-15页 |
·启动公司司法解散应有法定事由 | 第15页 |
·股东用尽其他救济手段后才能启动公司司法解散 | 第15页 |
·公司司法解散最终需要法院判决来实现 | 第15页 |
·公司司法解散的适用要件 | 第15-20页 |
·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即公司僵局 | 第15-17页 |
·公司僵局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 | 第17-18页 |
·公司继续存续会严重损害股东的利益 | 第18页 |
·单独或合计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请求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我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20-23页 |
·公司司法解散制度在我国的立法背景 | 第20-21页 |
·我国2005年新《公司法》及其司法解释关于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规定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我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法理依据和立法价值 | 第23-28页 |
·我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法理依据 | 第23-25页 |
·股东诚信义务理论 | 第23页 |
·期待利益落空理论 | 第23页 |
·股东共处权理论 | 第23-24页 |
·公平正义理论即资本多数决的异化与矫正理论 | 第24页 |
·公司自治与司法干预的平衡 | 第24-25页 |
·情势变更原则 | 第25页 |
·我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立法价值 | 第25-28页 |
·公司司法解散制度是公司僵局和股东利益保护的逻辑必然 | 第25-26页 |
·公司司法解散制度是价值平衡与协调的产物 | 第26页 |
·公司司法解散制度体现了公权力对经济之适当干预 | 第26-28页 |
第四章 我国公司司法解散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 | 第28-44页 |
·公司司法解散事由 | 第28-30页 |
·"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范围模糊,须立法加以明确 | 第28页 |
·"严重困难、重大损失、持续2年"等概念模糊,须出台司法解释 | 第28-29页 |
·股东压迫不能列为解散事由 | 第29-30页 |
·适用司法解散的公司类型 | 第30-32页 |
·其他国家和地区关于适用司法解散的公司类型的规定 | 第30-31页 |
·我国在公司司法解散立法时应明确区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 第31-32页 |
·公司司法解散诉讼的原告 | 第32-35页 |
·应取消对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提起解散之诉时须持股百分之十以上的限制性规定 | 第32-33页 |
·我国法律对股东提起解散之诉无持股时间的限制,须立法加以完善 | 第33页 |
·公司债权人不应享有公司司法解散请求权 | 第33-35页 |
·特殊"公司司法解散之诉"的原告 | 第35页 |
·公司司法解散诉讼的被告 | 第35-39页 |
·应以其他股东为司法解散之诉的被告 | 第36-37页 |
·应以公司和其他股东为司法解散之诉的共同被告 | 第37-38页 |
·笔者认为,以公司为司法解散之诉的被告更具合理性 | 第38-39页 |
·公司司法解散诉讼的管辖权 | 第39-41页 |
·公司司法解散诉讼的地域管辖 | 第39-40页 |
·公司司法解散诉讼的级别管辖 | 第40-41页 |
·股东滥用公司司法解散制度的预防机制 | 第41-44页 |
·原告股东申请保全时法院要求原告股东提供诉讼担保 | 第41-42页 |
·原告股东申请保全时不能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营 | 第42页 |
·法院的保全处理措施 | 第42-43页 |
·确立股东恶意诉讼的赔偿责任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