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导论 | 第8-10页 |
(一)选题理由及意义 | 第8-9页 |
1. 选题理由 | 第8页 |
2.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二)当今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二、唐代以前谏诤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0-18页 |
(一)谏诤制度的产生 | 第10-15页 |
1.谏的概念 | 第10-11页 |
2. 谏诤的产生 | 第11-14页 |
(1)从“天下为公”到“家天下” | 第11-13页 |
(2)谏诤的起因 | 第13-14页 |
3.谏诤的目的 | 第14-15页 |
(二) 唐代以前谏诤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15-18页 |
1.谏官制度的出现——先秦时期 | 第15-16页 |
2.谏官制度的确立——秦汉时期 | 第16-17页 |
3.乱世中谏官制度的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及隋朝时期 | 第17-18页 |
三、唐代谏诤制度及其主要特征 | 第18-38页 |
(一) 唐代谏诤的制度设计 | 第18-23页 |
1、唐代谏诤官员的职位设置 | 第18-20页 |
2、唐代谏诤官员的选任 | 第20-21页 |
3、唐代的谏诤方式和途径 | 第21-23页 |
(二) 唐代谏诤制度的新发展 | 第23-26页 |
1.新发展的原因 | 第23-24页 |
2.新发展的体现 | 第24-26页 |
(三)唐代谏诤制度的主要特征 | 第26-38页 |
1. 明君殷切求谏 | 第26-31页 |
(1)鼓励群臣规谏 | 第27-28页 |
(2)创造进谏条件 | 第28-29页 |
(3)虚心接受进谏 | 第29-31页 |
2.臣下积极进谏 | 第31-36页 |
(1)良臣导君以谏 | 第31-33页 |
(2)忠臣犯颜直谏 | 第33-35页 |
(3)后宫殷切直谏 | 第35-36页 |
3.谏诤之风盛传 | 第36-38页 |
(1)唐高宗以谏为美 | 第36-37页 |
(2)唐玄宗从谏如流 | 第37页 |
(3)唐宪宗广听谏言 | 第37-38页 |
四、对唐代谏诤制度的评价 | 第38-46页 |
(一)唐代谏诤制度的积极作用 | 第38-41页 |
1.监督了官员的选任,促进了吏治清明 | 第39页 |
2.监督朝廷的军国大事,避免出现错误决策 | 第39-40页 |
3.监督君主的日常生活,归正君主的品行 | 第40页 |
4.监督君主和朝廷的赏罚行为,防止过失 | 第40-41页 |
(二)唐代谏诤活动的局限性 | 第41-43页 |
1.唐代的谏诤活动本质上是为维护君主“家天下”统治服务 | 第41-42页 |
2.唐代的谏诤活动缺乏独立性 | 第42-43页 |
3.落后的封建思想阻碍了谏诤活动的进步 | 第43页 |
(三) 唐代谏诤制度的现代启示 | 第43-46页 |
1.领导者要重视行政监督工作 | 第43-44页 |
2. 要构建多元化的行政监督机制 | 第44页 |
3. 要为行政监督工作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 第44-46页 |
五、结语 | 第46-47页 |
注释 | 第47-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