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3-14页 |
第2章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内涵与电子废物的法律地位分析 | 第14-19页 |
2.1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内涵 | 第14-16页 |
2.1.1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提出 | 第14-15页 |
2.1.2 学界关于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定义 | 第15页 |
2.1.3 电子废物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概念的界定 | 第15-16页 |
2.2 电子废物的法律定位 | 第16-19页 |
2.2.1 电子废物法律地位分析 | 第16-17页 |
2.2.2 电子废物法律定位的困境 | 第17-19页 |
第3章 我国电子废物生产者责任延伸立法沿革及特点 | 第19-25页 |
3.1 初步发展阶段(1989年-2004年)及特点 | 第19-22页 |
3.1.1 萌芽阶段(1989年-1994年)及特点 | 第19-20页 |
3.1.2 发展阶段(1995年-2004年)及特点 | 第20-22页 |
3.2 逐步完善阶段(2004年至今)及特点 | 第22-25页 |
3.2.1 专项立法阶段(2006年-2008年)及特点 | 第22-23页 |
3.2.2 完善阶段(2009年至今)及特点 | 第23-25页 |
第4章 电子废物生产者延伸义务类型化分析 | 第25-35页 |
4.1 生产者延伸义务承担的类型 | 第25-27页 |
4.1.1 生产者承担的强制性延伸义务与倡导性延伸义务 | 第25-26页 |
4.1.2 强行性规则与倡导性规则的不同 | 第26-27页 |
4.2 我国电子废物生产者强制性延伸义务分析 | 第27-31页 |
4.2.1 我国电子废物生产者强制性延伸义务的内容 | 第27-29页 |
4.2.2 我国电子废物生产者强制性延伸义务的保障 | 第29-30页 |
4.2.3 我国电子废物生产者强制性延伸义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0-31页 |
4.3 我国电子废物生产者倡导性延伸义务分析 | 第31-33页 |
4.3.1 我国电子废物生产者倡导性延伸义务的内容 | 第31页 |
4.3.2 我国电子废物生产者倡导性延伸义务的激励制度 | 第31-32页 |
4.3.3 我国电子废物生产者倡导性延伸义务存在的问题 | 第32-33页 |
4.4 电子废物生产者的单独义务与共担义务分析 | 第33-35页 |
第5章 电子废物生产者延伸义务承担方式转变的分析 | 第35-42页 |
5.1 延伸义务承担方式变迁的一般考察 | 第35-37页 |
5.1.1 第一阶段:行为责任 | 第35页 |
5.1.2 第二阶段:行为责任到费用缴纳责任的过渡 | 第35-36页 |
5.1.3 第三阶段:纯粹的费用缴纳责任 | 第36-37页 |
5.2 我国电子废物生产者延伸义务转变分析 | 第37-42页 |
5.2.1 我国电子废物生产者延伸义务承担方式的现状 | 第37页 |
5.2.2 我国电子废物生产者延伸义务承担方式变迁的原因 | 第37-38页 |
5.2.3 关于电子废物生产者延伸义务承担方式转变所需条件的思考 | 第38-39页 |
5.2.4 关于电子废物类型与延伸义务承担方式的关系的思考 | 第39-40页 |
5.2.5 我国电子废物生产者延伸义务承担方式存在的问题 | 第40-42页 |
第6章 我国电子废物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完善构想 | 第42-47页 |
6.1 电子废物生产者延伸义务承担方式边界的划分 | 第42-43页 |
6.2 电子废物生产者延伸责任法律内容的完善 | 第43-44页 |
6.2.1 电子废物生产者强制性延伸义务内容的完善 | 第43页 |
6.2.2 电子废物生产者强制性延伸义务法律责任的完善 | 第43-44页 |
6.3 电子废物生产者责任延伸配套制度的完善 | 第44-45页 |
6.3.1 强制性回收配套制度的完善 | 第44-45页 |
6.3.2 电子废物生产者倡导性延伸义务配套制度的完善 | 第45页 |
6.4 电子废物生产者延伸责任中第三方治理市场的培育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