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1章 文献研究 | 第13-19页 |
1.1 脑损伤综合征的定义 | 第13页 |
1.2 脑损伤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 第13页 |
1.3 脑损伤综合征的发病率 | 第13页 |
1.4 脑损伤综合征的高危因素 | 第13-14页 |
1.5 脑损伤综合征与脑性瘫痪的关系 | 第14页 |
1.6 中医对脑损伤综合征的认识 | 第14-15页 |
1.6.1 相关概念 | 第14页 |
1.6.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4-15页 |
1.7 脑损伤综合征的早期干预 | 第15-17页 |
1.7.1 神经发育疗法 | 第15页 |
1.7.2 现代药物康复 | 第15页 |
1.7.3 家庭康复 | 第15-16页 |
1.7.4 针刺治疗 | 第16页 |
1.7.5 穴位注射疗法 | 第16-17页 |
1.7.6 水疗 | 第17页 |
1.7.7 推拿 | 第17页 |
1.7.8 其他早期干预 | 第17页 |
1.8 脑部超声波治疗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研究 | 第17-18页 |
1.9 小结 | 第18-19页 |
第2章 临床研究 | 第19-33页 |
2.1 研究内容和目的 | 第19页 |
2.2 研究对象 | 第19-20页 |
2.2.1 病例来源 | 第19页 |
2.2.2 诊断标准 | 第19页 |
2.2.3 纳入标准 | 第19页 |
2.2.4 排除标准 | 第19-20页 |
2.2.5 脱落标准 | 第20页 |
2.2.6 随机方法 | 第20页 |
2.3 干预方案和方法 | 第20-21页 |
2.3.1 各组干预方案 | 第20页 |
2.3.2 干预方法 | 第20-21页 |
2.4 实验流程 | 第21-22页 |
2.5 观察指标 | 第22页 |
2.6 安全性评估 | 第22页 |
2.7 统计学方法 | 第22页 |
2.8 研究结果 | 第22-33页 |
2.8.1 基线资料 | 第22-25页 |
2.8.2 治疗后结果 | 第25-33页 |
第3章 讨论 | 第33-38页 |
3.1 脑损伤综合征概念引入的意义 | 第33页 |
3.2 针刺选穴的理论基础 | 第33-34页 |
3.3 脑损伤综合征患儿的脑血流改变的特点 | 第34页 |
3.4 针刺联合脑血管超声波治疗婴儿脑损伤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分析 | 第34-37页 |
3.4.1 本疗法对BDS患儿大脑中动脉血流的影响 | 第34-35页 |
3.4.2 本疗法对BDS患儿智力发育认知的影响 | 第35页 |
3.4.3 本疗法对BDS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 第35-36页 |
3.4.4 本疗法对BDS患儿语言功能的影响 | 第36页 |
3.4.5 本疗法对BDS患儿短期预后的影响 | 第36-37页 |
3.5 小结 | 第37页 |
3.6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37页 |
3.7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37页 |
3.8 今后的研究思路 | 第37-38页 |
结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附录 | 第42-44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附件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