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肾增水汤联合针刺治疗月经过少的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和方法 | 第12-19页 |
1 临床资料 | 第12-15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12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12页 |
1.3 中医肾阴虚证辨证标准 | 第12-13页 |
1.4 中医证候积分标准 | 第13-14页 |
1.5 纳入标准 | 第14-15页 |
1.6 排除标准 | 第15页 |
1.7 终止和脱落标准 | 第1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2.1 月经量估计 | 第15-16页 |
2.2 分组方法 | 第16页 |
2.3 治疗方案 | 第16-18页 |
2.3.1 治疗药组治疗方案 | 第16-17页 |
2.3.2 对照组治疗方案 | 第17-18页 |
3 观测指标 | 第18页 |
3.1 疗效性观察 | 第18页 |
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第18页 |
4 综合疗效判定 | 第18-19页 |
4.1 子宫内膜厚度评价指标 | 第18-19页 |
4.2 月经量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第19页 |
4.3 中医证候的疗效标准 | 第19页 |
5 统计学处理 | 第19页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19-27页 |
1 临床数据结果及分析 | 第19-22页 |
2 治疗后数据分析 | 第22-26页 |
3 安全性观察 | 第26页 |
4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27-44页 |
1 | 第27-32页 |
1.1 现代医学对月经过少的认识 | 第27页 |
1.2 西医学对月经过少病因的研究 | 第27-31页 |
1.3 月经过少的西医治疗 | 第31-32页 |
2 | 第32-42页 |
2.1 中医学对月经过少的认识 | 第32-33页 |
2.2 导师的临证思想 | 第33-34页 |
2.3 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第34-38页 |
2.4 滋肾增水汤的组方配伍及方义 | 第38-39页 |
2.5 滋阴补肾法治疗本病的临床有效性 | 第39-40页 |
2.6 针刺对治疗本病的临床有效性 | 第40页 |
2.7 穴位对治疗本病的临床有效性 | 第40-42页 |
2.8 择雌孕激素序贯疗法作为对照组的依据 | 第42页 |
3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缩略词表 | 第50-52页 |
附录 | 第52-55页 |
综述 月经过少病因病机认识及中西医治疗进展 | 第55-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个人简历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