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2页 |
1.1 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0-11页 |
1.1.1 文学史、戏剧史研究 | 第10页 |
1.1.2 同时段其他刊物研究 | 第10-11页 |
1.2 《人民戏剧》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11-12页 |
2 《人民戏剧》的基本状况 | 第12-14页 |
2.1 《人民戏剧》历史变迁 | 第12页 |
2.2 《人民戏剧》的复刊背景及复刊表述 | 第12-14页 |
3 1976—1978年《人民戏剧》的主要内容与题材 | 第14-29页 |
3.1“文革”末期的《人民戏剧》 | 第14-19页 |
3.1.1 表现阶级斗争,特别是党内路线斗争 | 第14-16页 |
3.1.2 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 | 第16-17页 |
3.1.3 歌颂社会主义新生事物 | 第17-19页 |
3.2“文革”后的《人民戏剧》 | 第19-29页 |
3.2.1 揭批“四人帮” | 第20-25页 |
3.2.2 怀念领袖,塑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 | 第25-27页 |
3.2.3 反映三大革命现实斗争 | 第27页 |
3.2.4 恢复上演优秀传统剧目,恢复戏剧艺术家名誉 | 第27-29页 |
4 1976—1978年《人民戏剧》的外部形态与栏目设置 | 第29-39页 |
4.1“文革”末期的《人民戏剧》 | 第29-32页 |
4.1.1 毛主席语录 | 第29-30页 |
4.1.2 报道·调演 | 第30-32页 |
4.2“文革”后的《人民戏剧》 | 第32-39页 |
4.2.1 戏剧常识简介 | 第32-33页 |
4.2.2 戏剧随笔 | 第33-35页 |
4.2.3 戏剧创作及导表演经验 | 第35-36页 |
4.2.4 读者来信·简讯 | 第36-39页 |
5 《人民戏剧》(1976—1978)的历史价值、意义与局限 | 第39-51页 |
5.1 突显过渡时期戏剧文学的历史特点与局限 | 第39-46页 |
5.1.1 恢复“双百”方针,归正戏剧文艺 | 第39-41页 |
5.1.2 批判“四人帮”,肃清“文革”流毒 | 第41-43页 |
5.1.3 延续批评模式,遗留历史局限 | 第43-46页 |
5.2 发出新时期新变前的先声 | 第46-51页 |
5.2.1 于无声处听惊雷 | 第47-48页 |
5.2.2 政治转向,刊物改版 | 第48-51页 |
6 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