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1页 |
第一章 刑事诉讼禁止令基础问题 | 第11-14页 |
第一节 禁止令的起源与发展 | 第11-12页 |
一、禁止令的起源 | 第11页 |
二、禁止令的发展 | 第11-12页 |
(一)禁止令的萌芽阶段 | 第11页 |
(二)禁止令的确定阶段 | 第11页 |
(三)禁止令的衍变阶段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刑事诉讼禁止令的现行规定及评析 | 第12-14页 |
一、取保候审中的刑事诉讼禁止令 | 第12页 |
二、监视居住中的刑事诉讼禁止令 | 第12-13页 |
三、证人保护中的刑事诉讼禁止令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刑事诉讼禁止令的法律性质及价值 | 第14-19页 |
第一节 刑事诉讼禁止令的法律性质 | 第14-15页 |
一、与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保持一致 | 第14页 |
二、强化约束义务 | 第14页 |
三、具有选择性特定 | 第14-15页 |
第二节 刑事诉讼禁止令的价值 | 第15-19页 |
一、有利于我国取保候审的完善 | 第15-16页 |
二、有利于强化监视居住的执行效果 | 第16页 |
三、有利于实现强制措施个别化 | 第16-17页 |
四、有利于对证人的保护 | 第17页 |
五、有利于刑事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 | 第17页 |
六、有利于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 | 第17-19页 |
第三章 刑事诉讼禁止令的适用原则 | 第19-23页 |
第一节 程序法定原则 | 第19-20页 |
第二节 程序参与原则 | 第20页 |
第三节 关联性原则 | 第20-21页 |
第四节 比例原则 | 第21页 |
第五节 可行性原则 | 第21-23页 |
第四章 刑事诉讼禁止令在适用中的不足 | 第23-26页 |
第一节 刑事诉讼禁止令适用条件过于原则 | 第23页 |
第二节 刑事诉讼禁止令内容不明确 | 第23-24页 |
第三节 刑事诉讼禁止令的执行主体分工不明 | 第24页 |
第四节 刑事诉讼禁止令执行效果不佳 | 第24-25页 |
第五节 缺少刑事诉讼禁止令的救济措施 | 第25-26页 |
第五章 刑事诉讼禁止令适用的完善建议 | 第26-31页 |
第一节 准确把握刑事诉讼禁止令的适用条件 | 第26页 |
第二节 严格遵守适用原则,明确刑事诉讼禁止令的内容 | 第26-27页 |
一、严格遵守刑事诉讼禁止令的适用原则 | 第26-27页 |
二、明确界定刑事诉讼禁止令的内容 | 第27页 |
第三节 明确刑事诉讼禁止令的执行主体分工,完善证人保护制度 | 第27-28页 |
第四节 丰富刑事诉讼禁止令执行手段,完善执行程序 | 第28页 |
第五节 增设刑事诉讼禁止令的救济程序 | 第28-31页 |
一、刑事诉讼禁止令决定的听证会程序 | 第29页 |
(一)听证会的启动 | 第29页 |
(二)参与听证会的主体 | 第29页 |
(三)参与听证会的方式 | 第29页 |
(四)听证会的程序 | 第29页 |
(五)听证会的裁决 | 第29页 |
二、刑事诉讼禁止令执行过程中的异议程序 | 第29-30页 |
(一)前提条件 | 第29页 |
(二)主体 | 第29页 |
(三)方式 | 第29页 |
(四)理由 | 第29-30页 |
(五)裁决 | 第30页 |
三、违反刑事诉讼禁止令责任追究中的申诉程序 | 第30-31页 |
(一)前提条件 | 第30页 |
(二)主体 | 第30页 |
(三)方式 | 第30页 |
(四)理由 | 第30页 |
(五)处理 | 第30-31页 |
结论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5页 |
后记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