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9页 |
临床观察 | 第9-18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9-10页 |
(一) 诊断标准 | 第9-10页 |
(二) 病例纳入标准 | 第10页 |
(三) 病例排除标准 | 第10页 |
(四) 病例脱落标准 | 第1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0-14页 |
(一) 病例来源 | 第10-11页 |
(二) 治疗方法 | 第11-12页 |
(三) 观测指标 | 第12-13页 |
(四)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3-14页 |
(五) 统计方法 | 第14页 |
三、一般资料 | 第14页 |
(一) 患者一般情况 | 第14页 |
(二) 临床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第14页 |
四、研究结果 | 第14-18页 |
(一) 临床总体疗效 | 第14页 |
(二) 临床主要症状疗效 | 第14页 |
(三)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评分比较 | 第14-15页 |
(四) 挑灸次数与疗效关系 | 第15页 |
(五) 经颅多普勒(TCD)指标检测 | 第15-16页 |
(六) 3D-MSCTA检测结果 | 第16-18页 |
讨论 | 第18-26页 |
一、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 | 第18-22页 |
(一) 压迫学说 | 第18-19页 |
(二) 神经刺激学说 | 第19-20页 |
(三) 颈椎失稳因素 | 第20页 |
(四) 颈椎和椎动脉解剖学变异 | 第20-21页 |
(五) 微循环学说 | 第21-22页 |
二、挑灸治疗颈性眩晕的机理探讨 | 第22-24页 |
(一) 经穴效应 | 第22页 |
(二) 刺血效应 | 第22-23页 |
(三) 松解作用 | 第23-24页 |
(四) 调节交感神经 | 第24页 |
(五) 炎症修复作用 | 第24页 |
三、TCD和3D-MSCTA在颈性眩晕诊断和疗效评定中的作用 | 第24-26页 |
结语 | 第26-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1页 |
综述 | 第3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附录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论文著作 | 第65-69页 |
详细摘要 | 第69-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