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9页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10-13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四、主要的创新点与难点 | 第17-19页 |
(一) 文章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二) 研究难点 | 第18-19页 |
第一章 “感动中国”与“Heroes”节目的运作逻辑 | 第19-34页 |
一、“感动中国”和“Heroes”节目概述 | 第20-21页 |
(一) “感动中国”节目 | 第20页 |
(二) “Heroes”节目 | 第20-21页 |
二、“感动中国”和“Heroes”的评选流程 | 第21-26页 |
(一) 评选标准的解读 | 第21-23页 |
(二) 评选与表彰流程 | 第23-26页 |
三、“感动中国”和“Heroes”的节目运作模式 | 第26-29页 |
四、“感动中国”和“Heroes”获奖人物特征 | 第29-33页 |
(一) 多元化的获奖人物形象 | 第30-31页 |
(二) 平凡人的感人事迹 | 第31-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二章 “感动中国”和“Heroes”的“英雄”仪式化生产机制 | 第34-50页 |
一、“意义”的建构——传播仪式与媒体事件 | 第34-38页 |
(一) 传播与仪式 | 第34-36页 |
(二) 传播的仪式观 | 第36页 |
(三) 媒介化的仪式:媒介事件与媒介仪式 | 第36-38页 |
二、“感动中国”与“Heroes”的仪式化传播策略 | 第38-44页 |
(一) “榜单”的聚焦效应 | 第38-39页 |
(二) “多方互动”的开发运作模式 | 第39-40页 |
(三) 神圣时间节点的叙事安排 | 第40-44页 |
三、“感动”和“英雄”主题的情感力表达 | 第44-48页 |
(一) 精心构筑的“情感化场域” | 第44-45页 |
(二) 极具仪式感的颁奖流程 | 第45-48页 |
小结 | 第48-50页 |
第三章“感动中国”:国家视角下的“英雄” | 第50-65页 |
一、“感动中国”:国家形象的个人展示 | 第50-58页 |
(一) 隐秘在场的国家元素 | 第50-55页 |
(二) “高大上”的国家形象,“脸谱化”的英雄个人 | 第55-58页 |
二、“感动中国”国家视角的原因 | 第58-65页 |
(一) “党管媒体”的制度背景与意识形态宣传的需要 | 第58-60页 |
(二) 传统“家国”观与现代集体主义价值观交互影响 | 第60-63页 |
(三) 政治社会化与社会价值共识建构的需要 | 第63-65页 |
第四章 “Heroes”:社会自治与国际使命下的“英雄” | 第65-82页 |
一、“Heroes”:活跃、自治的“市民社会” | 第66-70页 |
(一) 关心社会议题的“中产阶级” | 第66-68页 |
(二) 强大的社区自治组织 | 第68-70页 |
二、“Heroes”社会自治视角的原因 | 第70-75页 |
(一) 移民时代社区自治基因 | 第70-72页 |
(二) 个人主义——社会自治道德基础 | 第72-73页 |
(三) 现实的隐忧——美国公共精神的下滑 | 第73-75页 |
三、“Heroes”:英雄的国际使命感 | 第75-82页 |
(一) “Heroes”的国际视野 | 第76-77页 |
(二) 美国的“富足”与世界的“贫困” | 第77-79页 |
(三) 优越感背后的“天赋使命观” | 第79-82页 |
第五章 “英雄”的不同面向:传统“好人”与现代“好公民” | 第82-92页 |
一、传统人与现代人 | 第82-85页 |
二、“好人”和“好公民” | 第85-92页 |
(一) 西方“好公民”的传统 | 第86-88页 |
(二) 中国“好人”的传统 | 第88-90页 |
(三) 转型背景下的现代公民德性养成 | 第90-92页 |
结语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