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视野下建瓯市湖头村的整体性规划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内容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村庄发展研究与实践 | 第12-15页 |
1.3.1 国外村庄发展研究与实践 | 第12-13页 |
1.3.2 国内村庄发展研究与实践 | 第13-15页 |
1.4 相关理论和政策 | 第15-18页 |
1.4.1 相关理论 | 第15-16页 |
1.4.2 相关政策 | 第16页 |
1.4.3 美丽乡村的建构 | 第16-18页 |
1.4.4 乡村整体性规划 | 第18页 |
1.5 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 | 第18-20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5.2 理论框架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湖头村的社会环境与历史文化 | 第20-28页 |
2.1 湖头村的自然条件 | 第20-21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0-21页 |
2.1.2 气候条件 | 第21页 |
2.2 湖头村的历史沿革 | 第21-22页 |
2.2.1 历史背景 | 第21-22页 |
2.2.2 建制沿革 | 第22页 |
2.3 湖头村的民俗文化 | 第22-26页 |
2.3.1 年节、乡土节日 | 第22-24页 |
2.3.2 喜庆婚丧 | 第24-25页 |
2.3.3 生活、生产习俗 | 第25-26页 |
2.3.4 名人传说 | 第26页 |
2.4 湖头村的社会现状 | 第26-27页 |
2.4.1 经济发展 | 第26-27页 |
2.4.2 教育状况 | 第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湖头村的聚落形态特征 | 第28-41页 |
3.1 湖头村的村落选址与建设 | 第28-29页 |
3.1.1 自然环境和风水意向的结合 | 第28页 |
3.1.2 与其他自然村关系 | 第28-29页 |
3.2 湖头村的总体布局 | 第29-32页 |
3.2.1 传统聚落区 | 第30-31页 |
3.2.2 新村住宅区 | 第31页 |
3.2.3 公共核心区 | 第31页 |
3.2.4 自然景观区 | 第31-32页 |
3.2.5 生态农业区 | 第32页 |
3.3 湖头村的聚落景观 | 第32-34页 |
3.3.1 自然景观 | 第32-33页 |
3.3.2 建筑景观 | 第33-34页 |
3.3.3 农业景观 | 第34页 |
3.4 湖头村的村政系统 | 第34-39页 |
3.4.1 道路交通 | 第34-35页 |
3.4.2 街巷空间 | 第35-36页 |
3.4.3 沟渠 | 第36页 |
3.4.4 给水排水系统 | 第36-38页 |
3.4.5 电力电信系统 | 第38-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湖头村的建筑形态特征 | 第41-55页 |
4.1 湖头村的传统民居建筑 | 第41-46页 |
4.1.1 平面布局 | 第41-43页 |
4.1.2 空间组合 | 第43-45页 |
4.1.3 外部形态 | 第45-46页 |
4.2 湖头村的传统公共建筑 | 第46-49页 |
4.2.1 藏金亭 | 第47页 |
4.2.2 关帝庙 | 第47-48页 |
4.2.3 上庙修悦堂 | 第48页 |
4.2.4 土主庙 | 第48-49页 |
4.3 湖头村的新建公共建筑 | 第49-51页 |
4.3.1 村活动中心 | 第49页 |
4.3.2 村部办公楼 | 第49-50页 |
4.3.3 果蔬交易市场 | 第50-51页 |
4.4 湖头村的新村住宅建筑 | 第51-53页 |
4.4.1 总体布局 | 第51页 |
4.4.2 单体设计 | 第51-53页 |
4.4.3 节能分析 | 第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五章 湖头村的美丽乡村建设 | 第55-75页 |
5.1 村庄人居环境的和谐发展 | 第55-62页 |
5.1.1 新村建设发展 | 第55-57页 |
5.1.2 传统聚落保护 | 第57-58页 |
5.1.3 景观改造整治 | 第58-60页 |
5.1.4 公共设施完善 | 第60页 |
5.1.5 道路组织规划 | 第60-62页 |
5.2 村庄生态农业的发展利用 | 第62-64页 |
5.2.1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结合 | 第62-63页 |
5.2.2 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第63页 |
5.2.3 生态农业景观价值与整合利用 | 第63-64页 |
5.3 村庄生态旅游的保护开发 | 第64-72页 |
5.3.1 旅游目标定位 | 第64-66页 |
5.3.2 旅游功能分区 | 第66-68页 |
5.3.3 旅游线路规划 | 第68-70页 |
5.3.4 服务设施规划 | 第70-72页 |
5.4 村庄乡土文化的保护发展 | 第72-74页 |
5.4.1 田园景观 | 第72-73页 |
5.4.2 历史遗存 | 第73页 |
5.4.3 民俗风情 | 第73-74页 |
5.4.4 乡土建筑 | 第7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附录 | 第80-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个人简介 | 第96-97页 |
在读期间已发表和录用论文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