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海洋学论文--海洋基础科学论文--海洋气象学论文--海洋与大气的相互关系论文

台风期间海洋飞沫对海气通量及海洋上层温度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1 前言第16-30页
    1.1 微观上海洋飞沫热量影响的研究现状第16-26页
        1.1.1 海洋飞沫微物理过程第16-18页
        1.1.2 海洋飞沫增长函数第18-21页
        1.1.3 海洋飞沫热通量算法第21-26页
    1.2 宏观上海洋飞沫动量影响的研究现状第26-27页
    1.3 海洋飞沫数值模拟研究现状第27-28页
    1.4 本文要解决的问题、研究内容第28-30页
2 海洋飞沫影响的理论推导第30-45页
    2.1 块体模型COARE2.6的理论框架第30-33页
        2.1.1 块体模型COARE2.6的理论推导第30-32页
        2.1.2 块体模型的Charnock关系第32-33页
    2.2 宏观上考虑海洋飞沫的动量影响第33-39页
        2.2.1 高风速下的海面动力粗糙度长度第33-34页
        2.2.2 中低风速下的海面动力粗糙度长度第34-36页
        2.2.3 全风速下含飞沫效应的海面动力粗糙度长度第36-37页
        2.2.4 海洋飞沫对海面拖曳系数的影响第37-39页
    2.3 微观上考虑海洋飞沫的热量影响第39-42页
    2.4 海气间湍通量的计算方案第42-44页
    2.5 本章小结第44-45页
3 基于定点观测研究海洋飞沫对海气通量和海洋上层的影响第45-67页
    3.1 资料介绍与试验设计第45-48页
        3.1.1 数据资料第45-46页
        3.1.2 台风介绍第46-47页
        3.1.3 试验设计第47-48页
    3.2 台风过程中海洋飞沫对海气湍通量的影响第48-57页
        3.2.1 海洋飞沫对热通量的影响第48-51页
        3.2.2 海洋飞沫热通量的特性第51-54页
        3.2.3 海洋飞沫对动量通量的影响第54-55页
        3.2.4 海洋飞沫动量通量的特性第55-57页
    3.3 诊断分析台风过程中飞沫对海洋混合层的影响第57-66页
        3.3.1 混合层诊断模型第58-59页
        3.3.2 海洋飞沫对混合层热量收支的影响第59-62页
        3.3.3 海洋飞沫对混合层质量收支的影响第62-66页
    3.4 本章小结第66-67页
4 基于GOTM模式研究台风期间海洋飞沫对海洋上层的影响第67-78页
    4.1 GOTM模式简介第67-69页
    4.2 数据资料第69页
    4.3 试验设计第69-70页
    4.4 试验结果第70-77页
        4.4.1 海洋飞沫对海表温度的影响第70-71页
        4.4.2 海洋飞沫对次表层温度的影响第71-73页
        4.4.3 诊断分析海洋上层的湍动能收支第73-75页
        4.4.4 诊断分析温度垂向湍扩散系数第75-77页
    4.5 本章小结第77-78页
5 基于POMgcs模式研究海洋飞沫对海洋上层温度的影响第78-108页
    5.1 POMgcs海洋模式简介第78-81页
    5.2 POMgcs模式的配置第81-85页
        5.2.1 模式的垂向坐标及地形数据第81-82页
        5.2.2 模式的驱动场中引入海洋飞沫效应第82-83页
        5.2.3 模式的边界条件和初始场第83-84页
        5.2.4 模式的潮强迫第84页
        5.2.5 模式的垂向混合参数化第84页
        5.2.6 模式的试验设计第84-85页
    5.3 POMgcs模式的验证第85-90页
        5.3.1 温度结果验证第85-88页
        5.3.2 盐度结果检验第88-89页
        5.3.3 流场结果检验第89-90页
    5.4 模式结果分析第90-107页
        5.4.1 台风过程中风速与有效波高的分布特征第90-92页
        5.4.2 台风过程中飞沫热通量的分布特征第92-94页
        5.4.3 台风过程中飞沫动量通量的分布特征第94-96页
        5.4.4 台风过程中海洋飞沫对海表温度的影响第96-98页
        5.4.5 台风过程中海洋飞沫对海洋温度垂向结构的影响第98-107页
    5.5 本章小结第107-108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08-112页
    6.1 主要结论第108-110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110-111页
    6.3 不足与展望第111-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24页
致谢第124-125页
个人简历第125页
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在线富集—流动注射测定溶解态铝的方法及其在中国陆架边缘海中的应用
下一篇:量子关联与量子态的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