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3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3-16页 |
2.1 材料 | 第13页 |
2.1.1 一般资料 | 第13页 |
2.1.2 纳入标准 | 第13页 |
2.1.3 排除标准 | 第13页 |
2.2 分组 | 第13-14页 |
2.2.1 损伤组 | 第13-14页 |
2.2.2 对照组 | 第14页 |
2.3 方法 | 第14-15页 |
2.3.1 仪器和设备 | 第14页 |
2.3.2 扫描参数 | 第14页 |
2.3.3 图像处理 | 第14-15页 |
2.3.4 测量方法 | 第15页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15-16页 |
第3章 结果 | 第16-21页 |
3.1 常规MRI图示损伤区域脊髓形态 | 第16页 |
3.2 对照组的FA值及ADC值 | 第16页 |
3.3 A、B两组的FA值及ADC值如下 | 第16页 |
3.4 组间对比 | 第16-17页 |
3.5 组内对比 | 第17页 |
3.6 急性期A、B两组的FA值及ADC值与对照组比较 | 第17页 |
附图 | 第17-19页 |
附表 | 第19-21页 |
第4章 讨论 | 第21-29页 |
4.1 颈髓损伤的病理生理学 | 第21页 |
4.2 颈髓损伤的MR影像学表现 | 第21-22页 |
4.3 DTI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22-23页 |
4.4 DTI对脊髓损伤的诊断价值 | 第23-24页 |
4.5 颈髓损伤不同时期FA值与ADC值的演变规律 | 第24-26页 |
4.6 DTI对颈髓损伤的诊断优势 | 第26-27页 |
4.7 DTI对颈髓损伤预后评估价值 | 第27-29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2页 |
致谢 | 第32-3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33-34页 |
综述 | 第34-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