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润湿性及重力协同控制下的冷凝流动特性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6页 |
1.1 表面润湿性的基本原理 | 第10-14页 |
1.1.1 润湿与接触角 | 第10-12页 |
1.1.2 接触角滞后与滚动角 | 第12-13页 |
1.1.3 非光滑表面的润湿理论 | 第13-14页 |
1.2 冷凝形态的划分标准 | 第14-18页 |
1.2.1 膜状冷凝 | 第14-15页 |
1.2.2 滴状冷凝 | 第15-16页 |
1.2.3 膜状冷凝与滴状冷凝的判定 | 第16-18页 |
1.3 蒸气在倾斜管内外的冷凝传热性能 | 第18-19页 |
1.4 不凝气对混合蒸汽冷凝传热的影响 | 第19-20页 |
1.5 蒸汽冷凝的强化传热 | 第20-24页 |
1.5.1 影响冷凝传热的因素 | 第20-21页 |
1.5.2 强化传热的方法 | 第21-24页 |
1.5.3 冷凝传热的界面效应 | 第24页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24-26页 |
2 实验设备及流程 | 第26-32页 |
2.1 倾斜管外混合蒸汽冷凝的实验装置 | 第26-27页 |
2.2 数据采集及误差分析 | 第27-29页 |
2.2.1 传热数据的采集 | 第27-28页 |
2.2.2 实验误差分析 | 第28-29页 |
2.3 疏水表面及超疏水表面的制备 | 第29-32页 |
2.3.1 疏水表面的制备 | 第29-30页 |
2.3.2 超疏水表面的制备 | 第30-32页 |
3 纯蒸汽在倾斜管外的冷凝特性研究 | 第32-48页 |
3.1 纯蒸汽在疏水表面的冷凝特性 | 第32-40页 |
3.1.1 冷凝液滴的接触角滞后 | 第32-37页 |
3.1.2 冷凝液滴的脱落直径 | 第37-39页 |
3.1.3 冷凝表面的冲刷周期 | 第39-40页 |
3.2 纯蒸汽在超疏水表面的冷凝特性 | 第40-47页 |
3.2.1 冷凝液滴的接触角滞后 | 第40-44页 |
3.2.2 冷凝液滴的脱落直径 | 第44-46页 |
3.2.3 冷凝表面的冲刷周期 | 第46-4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4 混合蒸汽在倾斜管外的冷凝特性研究 | 第48-58页 |
4.1 混合蒸汽在疏水表面的冷凝特性 | 第48-53页 |
4.1.1 冷凝液滴的接触角滞后 | 第48-50页 |
4.1.2 冷凝液滴的脱落直径 | 第50-52页 |
4.1.3 冷凝表面的冲刷周期 | 第52-53页 |
4.2 混合蒸汽在超疏水表面的冷凝特性 | 第53-57页 |
4.2.1 冷凝液滴的接触角滞后 | 第53-55页 |
4.2.2 冷凝液滴的脱落直径 | 第55-57页 |
4.2.3 冷凝表面的冲刷周期 | 第5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5 倾斜管外蒸汽冷凝的传热性能分析 | 第58-64页 |
5.1 倾斜管外蒸汽冷凝传热的数据处理 | 第58-60页 |
5.1.1 实验数据处理 | 第58-60页 |
5.1.2 实验系统的热平衡 | 第60页 |
5.2 纯蒸汽冷凝的传热性能分析 | 第60-63页 |
5.2.1 纯蒸汽在疏水表面条件下的传热性能 | 第60-62页 |
5.2.2 纯蒸汽在超疏水表面条件下的传热性能 | 第62-6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录A 符号表 | 第68-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