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独特新颖之处 | 第14页 |
1.3.3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列斐伏尔“总体人”思想的形成原因和理论来源 | 第16-23页 |
1.1 列斐伏尔“总体人”思想的形成原因 | 第16-18页 |
1.1.1 法西斯主义的蔓延 | 第16-17页 |
1.1.2 反斯大林的教条 | 第17页 |
1.1.3 超现实主义的兴起与新资本主义的出现 | 第17-18页 |
1.2 列斐伏尔“总体人”思想的理论来源 | 第18-23页 |
第二章 “总体人”思想形成的脉络 | 第23-30页 |
2.1 对人的本质的“抽象解读”——人的创造者是人的“异己存在” | 第23-24页 |
2.1.1 列斐伏尔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抽象解读” | 第23-24页 |
2.2 “异化”根源于“异己存在” | 第24-26页 |
2.2.1 人的“异己存在” | 第24-26页 |
2.2.2 从劳动的“异化”蔓延到日常生活的“异化” | 第26页 |
2.3 消除“异化”的基本路径——日常生活批判 | 第26-28页 |
2.3.1 “异化”在日常生活中的泛化 | 第26-27页 |
2.3.2 日常生活批判 | 第27-28页 |
2.4 消除“异化”的最终目的——总体人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列斐伏尔“总体人”思想的内容 | 第30-40页 |
3.1 “总体人”是一种“主一客体”的统一 | 第30-32页 |
3.1.1 自然化人 | 第30-31页 |
3.1.2 人化自然 | 第31页 |
3.1.3 人化自然与自然化人的统一(即主一客体的统一) | 第31-32页 |
3.2 “总体人”是消除了“异化”的人 | 第32-34页 |
3.2.1 现代社会中的“异化” | 第33-34页 |
3.2.2 扬弃异化的复归——“总体人” | 第34页 |
3.3 “总体人”是自由集体中的自由的个人 | 第34-37页 |
3.3.1 “总体人”是高度个体化的人 | 第35-36页 |
3.3.2 “总体人”具有共同广延性 | 第36-37页 |
3.4 “总体人”是超脱于日常生活的艺术形态 | 第37-40页 |
3.4.1 “总体人”是人本主义的审美实践 | 第37-38页 |
3.4.2 艺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回归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列斐伏尔“总体人”思想评析 | 第40-47页 |
4.1 列斐伏尔“总体人”思想的理论价值 | 第40-43页 |
4.1.1 列斐伏尔“总体人”思想是总体性原则的切实表现 | 第40-41页 |
4.1.2 列斐伏尔“总体人”思想开辟了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新领域 | 第41-42页 |
4.1.3 列斐伏尔“总体人”思想延继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旨趣 | 第42-43页 |
4.2 列斐伏尔“总体人”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43-44页 |
4.2.1 对当前市场经济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 第43页 |
4.2.2 对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启示 | 第43-44页 |
4.3 列斐伏尔“总体人”思想的局限性 | 第44-47页 |
4.3.1 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过分夸大 | 第44-45页 |
4.3.2 列斐伏尔“总体人”的乌托邦情怀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