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

高温下和高温后钢筋与混凝土动态粘结性能试验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5-27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5-17页
    1.2 相关课题研究进展第17-25页
        1.2.1 常温下钢筋和混凝土的动态力学性能第17-18页
        1.2.2 常温下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性能第18-22页
        1.2.3 高温作用下钢筋与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第22-25页
    1.3 课题来源第25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5-27页
第2章 高温试验装置和试验方法第27-42页
    2.1 引言第27页
    2.2 落锤冲击试验机介绍第27-29页
    2.3 一种可实现消除惯性力影响的落锤冲击拉伸试验梁式转换装置介绍第29-31页
    2.4 试验测量内容和试验设备第31-36页
        2.4.1 数据采集系统第31-33页
        2.4.2 试件拉拔力的测量第33-34页
        2.4.3 滑移的测量第34-35页
        2.4.4 高温试验装置第35-36页
    2.5 试验方法第36-37页
        2.5.1 静力试验方法第36页
        2.5.2 动力试验方法第36-37页
    2.6 温度场有限元模拟及升温制度的确定第37-41页
        2.6.1 温度场有限元模拟第37-40页
        2.6.2 温度场试验验证第40-41页
        2.6.3 升温制度的确定第41页
    2.7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3章 高温下和高温后钢筋与混凝土静态粘结性能试验第42-56页
    3.1 引言第42页
    3.2 试验概况第42-44页
        3.2.1 试验设计第42-43页
        3.2.2 试验材料与材性第43-44页
        3.2.3 试件制作第44页
    3.3 试验结果第44-49页
        3.3.1 粘结-滑移曲线第46-48页
        3.3.2 极限粘结强度和极限滑移第48-49页
        3.3.3 粘结刚度第49页
    3.4 高温下和高温后钢筋与混凝土静态粘结试验文献统计分析第49-55页
        3.4.1 试验统计第49-51页
        3.4.2 试验分析第51-54页
        3.4.3 高温下和高温后静态粘结性能简化模型第54-55页
    3.5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4章 高温下和高温后钢筋与混凝土动态粘结性能试验第56-73页
    4.1 引言第56页
    4.2 试验概况第56-57页
        4.2.1 试验设计第56-57页
        4.2.2 试验材料与材性第57页
    4.3 试验结果第57-62页
    4.4 试验分析第62-66页
        4.4.1 温度第62-63页
        4.4.2 冲击速度第63-65页
        4.4.3 综合效应分析第65-66页
    4.5 应变率效应统计分析第66-69页
    4.6 高温下和高温后动态粘结性能简化模型第69-71页
        4.6.1 高温下和高温后动态粘结强度简化模型第69-70页
        4.6.2 高温下和高温后动态极限滑移简化模型第70页
        4.6.3 高温下和高温后动态粘结-滑移简化模型第70-71页
    4.7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5章 钢筋与混凝土高温粘结性能有限元分析第73-83页
    5.1 引言第73页
    5.2 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第73-78页
        5.2.1 钢筋混凝土有限元分析模型选取第73-74页
        5.2.2 单元类型及材料模型第74-76页
        5.2.3 有限元分析模型建立第76-77页
        5.2.4 有限元模型验证第77-78页
    5.3 有限元分析结果与对比第78-80页
        5.3.1 粘结-滑移曲线第78-79页
        5.3.2 应力云图和应力分布第79-80页
    5.4 混凝土强度对高温粘结性能的影响第80-82页
    5.5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结论与展望第83-85页
参考文献第85-93页
致谢第93-94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坡地条件下水平受荷桩p-y曲线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下一篇:妇幼保健院建筑功能布局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