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及其克服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选题的意义 | 第8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8-12页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第一章 贫困理论 | 第14-26页 |
第一节 一般贫困理论 | 第14-18页 |
一、阐述贫困的定义 | 第14-15页 |
二、贫困的特征 | 第15页 |
三、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 第15-16页 |
四、狭义贫困与广义贫困 | 第16-17页 |
五、贫困线 | 第17页 |
六、分析贫困的原因 | 第17-18页 |
第二节 西方主要贫困理论 | 第18-21页 |
一、古典经济学 | 第18页 |
二、人口经济学 | 第18-19页 |
三、福利经济学 | 第19-20页 |
四、发展经济学 | 第20-21页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 | 第21-26页 |
一、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背景 | 第21页 |
二、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三、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所体现的贫困 | 第23-24页 |
四、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中产生贫困的根本原因 | 第24-26页 |
第二章 贫困与发展 | 第26-32页 |
第一节 发展的内涵 | 第26-28页 |
一、什么是发展 | 第26页 |
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 | 第26-27页 |
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主要原因 | 第27-28页 |
第二节 贫困与发展的关系 | 第28-29页 |
第三节 反贫困与可持续发展 | 第29-32页 |
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第29-30页 |
二、坚持五大发展理念 | 第30页 |
三、加强国际合作 | 第30-32页 |
第三章 贫困与社会正义 | 第32-38页 |
第一节 社会正义的内涵 | 第32-34页 |
一、什么是社会正义 | 第32-33页 |
二、我国实现社会正义的现状 | 第33-34页 |
第二节 贫困与社会正义的关系 | 第34-38页 |
一、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 | 第34-35页 |
二、改善收入分配制度 | 第35页 |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第35-36页 |
四、以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 | 第36-38页 |
第四章 贫困与个人尊严 | 第38-44页 |
第一节 个人尊严的内涵 | 第38-39页 |
一、什么是个人尊严 | 第38页 |
二、我国个人尊严实现的现状 | 第38-39页 |
第二节 贫困与个人尊严的关系 | 第39-40页 |
第三节 反贫困与追求人的辛福生活 | 第40-44页 |
一、提高劳动者素质 | 第40-41页 |
二、保障人权 | 第41-44页 |
结语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