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本文的选题背景和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8-11页 |
1.1.1 本文的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1.2 基于动态影像的视错觉设计在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 文献主要内容与意义 | 第11-13页 |
1.2.1 文献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2.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3 本章小结 | 第13-14页 |
第2章 动态影像及其设计手段 | 第14-22页 |
2.1 动态影像设计的发展历程、定义 | 第14-16页 |
2.2 动态影像设计的特征 | 第16-17页 |
2.3 动态影像设计的应用手段 | 第17-18页 |
2.4 动态影像设计的时间与空间 | 第18-21页 |
2.4.1 动态影像设计中的时间 | 第18-19页 |
2.4.2 动态影像设计中的空间 | 第19-2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动态影像设计中视错觉现象的研究与分析 | 第22-30页 |
3.1 视错觉原理 | 第22-25页 |
3.1.1 视错觉的产生原因 | 第22-23页 |
3.1.2 视错觉的分类 | 第23-24页 |
3.1.3 视错觉的相关应用 | 第24-25页 |
3.2 动态影像设计中的视错觉语言研究与分析 | 第25-29页 |
3.2.1 形状视错在动态影像设计中的表现 | 第26-27页 |
3.2.2 色彩视错在动态影像设计中的表现 | 第27-28页 |
3.2.3 运动视错在动态影像设计中的表现 | 第28-2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动态影像中视错觉的应用 | 第30-34页 |
4.1 基于动态影像的视错觉表现独特性分析 | 第30-31页 |
4.2 动态影像中的形式美法则与视错觉的结合 | 第31-33页 |
4.2.1 动态影像与视错觉结合的动态美感 | 第31-32页 |
4.2.2 数字化时代审美价值的生成途径 | 第32-3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5章 多媒体装置《无信号》的创作研究与拓展 | 第34-44页 |
5.1 多媒体装置《无信号》的创作思路 | 第34-35页 |
5.1.1 《无信号》的创作思路 | 第34-35页 |
5.1.2 《无信号》的形式创新 | 第35页 |
5.2 多媒体装置《无信号》的创作过程 | 第35-41页 |
5.2.1 《无信号》材料选用与搭建 | 第35-37页 |
5.2.2 《无信号》的投影原理 | 第37页 |
5.2.3 《无信号》投影影像制作 | 第37-41页 |
5.3 多媒体装置《无信号》的作品呈现及未来可拓展研究方式 | 第41-4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6章 多媒体装置《无信号》作品测试 | 第44-48页 |
6.1 测试目的 | 第44页 |
6.2 测试方法与过程 | 第44-45页 |
6.3 测试结果与结论 | 第45-4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 | 第52-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