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1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1.2 电力电缆的故障 | 第8-12页 |
1.2.1 电缆故障的主因 | 第8-11页 |
1.2.2 常见的电缆故障分类 | 第11-12页 |
1.2.3 故障类型识别以及故障位置初步检测 | 第12页 |
1.3 故障检测的基本要求 | 第12-13页 |
1.4 电缆故障测距方法的国内外现状与研究发展 | 第13-19页 |
1.4.1 集中参数模拟求值阶段 | 第13-14页 |
1.4.2 单端脉冲数字测量计算阶段 | 第14-16页 |
1.4.3 利用故障行波定位阶段 | 第16-18页 |
1.4.4 智能在线测距 | 第18-19页 |
1.5 基于行波原理的电缆故障双端在线测距 | 第19页 |
1.6 本论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电缆线路行波分析 | 第21-32页 |
2.1 长线的概念与电缆等效电路 | 第21-22页 |
2.1.1 长线的概念 | 第21页 |
2.1.2 电缆的等效电路 | 第21-22页 |
2.2 理想电力电缆的波速度和波阻抗 | 第22-25页 |
2.3 无损耗均匀传输线的波动方程 | 第25-26页 |
2.4 行波的反射系数和折射系数 | 第26-27页 |
2.5 行波过程分析的网格图法 | 第27-28页 |
2.6 暂态行波的畸变过程 | 第28-29页 |
2.7 电力电缆中的暂态行波波速 | 第29-31页 |
2.7.1 相速度v_(ph) | 第29-30页 |
2.7.2 群速度v_q | 第30-31页 |
2.7.3 视在波速 | 第31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基于行波的电缆故障在线双端测距方法及关键技术 | 第32-42页 |
3.1 电缆故障测距的方法 | 第32-34页 |
3.1.1 单端测距方法 | 第32页 |
3.1.2 双端测距方法 | 第32-33页 |
3.1.3 混合线路测距方法的研究 | 第33-34页 |
3.2 波速度的确定 | 第34-35页 |
3.3 暂态行波的传变技术 | 第35-36页 |
3.3.1 传统的传变仪器 | 第35页 |
3.3.2 基于罗氏线圈原理的宽频传变仪器的研究 | 第35-36页 |
3.4 双控高频数据采集技术的研究 | 第36-37页 |
3.5 精准的时间同步技术 | 第37-38页 |
3.6 行波到达时刻的准确标定以及小波变换模极大值理论 | 第38-41页 |
3.6.1 行波到达时刻标定技术 | 第38页 |
3.6.2 二进小波的模极大值理论 | 第38-41页 |
3.7 与GIS联合的远程通讯技术 | 第41页 |
3.8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电缆故障在线测距仿真及计算分析 | 第42-56页 |
4.1 建模和数值分析工具的选择 | 第42-43页 |
4.2 基于暂态行波原理的电力电缆故障在线测距的仿真与计算分析 | 第43-45页 |
4.2.1 电缆模型的确立 | 第43-44页 |
4.2.2 电缆故障在线测距建模 | 第44-45页 |
4.3 基于暂态行波原理的电力电缆故障双端在线测距仿真 | 第45-51页 |
4.3.1 单相接地故障 | 第46-47页 |
4.3.2 两相短路故障 | 第47-48页 |
4.3.3 单相断线故障 | 第48-51页 |
4.4 仿真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分析 | 第51-52页 |
4.4.1 故障起始角的影响 | 第51-52页 |
4.4.2 电流、电压波形的选取 | 第52页 |
4.5 基于行波原理的电缆-架空线混合线路故障测距仿真 | 第52-55页 |
4.6 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实例检测结果分析 | 第56-60页 |
5.1 现场实例分析 | 第56-59页 |
5.2 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