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6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相关概念和理论界定 | 第10-12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二、相关理论界定 | 第11-12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一、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二、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第四节 本文的思路、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我国危化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的概述 | 第16-20页 |
第一节 我国危化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概述 | 第16-18页 |
一、大部制改革前我国危化品安全监管体制介绍 | 第16页 |
二、新一轮大部制改革后我国危化品安全监管体制介绍 | 第16-17页 |
三、我国危化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略论 | 第17-18页 |
第二节 危化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的必要性分析 | 第18-20页 |
一、危化品事故的严重性 | 第18页 |
二、权责一致的必然要求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危化品安全事故典型案例及其监管失责分析 | 第20-25页 |
第一节 8·12天津港事件经过 | 第20-21页 |
第二节 8·12事件政府监管失责分析 | 第21-22页 |
一、监管缺位政企不分 | 第21页 |
二、监管部门放纵审批 | 第21页 |
三、安全评价走过场 | 第21-22页 |
四、行政机关日常监管失职 | 第22页 |
第三节 7·19沪昆高速特大危化品交通事故经过 | 第22-23页 |
第四节 7·19事件政府监管失责分析 | 第23-25页 |
一、监管部门权力寻租 | 第23-24页 |
二、监管中为免责而趋利避害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我国危化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的问题及原因 | 第25-32页 |
第一节 我国危化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存在的问题 | 第25-28页 |
一、责任追究规定笼统 | 第25-26页 |
二、责任追究方式单一 | 第26-27页 |
三、责任追究力度不够 | 第27-28页 |
四、责任追究流于形式 | 第28页 |
第二节 安全监管责任追究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28-32页 |
一、主体双重身份的天然缺陷 | 第28-30页 |
二、社会公共监督缺失 | 第30-31页 |
三、事故责任认定的科技水平落后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国外危化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的经验与启示 | 第32-39页 |
第一节 日本危化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的经验 | 第32-33页 |
一、监管人员终身责任制 | 第32页 |
二、以信息公开化解“邻避效应” | 第32-33页 |
第二节 美国危化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的经验 | 第33-35页 |
一、闭环管理法 | 第33-34页 |
二、超级基金法 | 第34-35页 |
第三节 国外危化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的启示 | 第35-39页 |
一、设计闭环管理模式协助责任追究 | 第35-36页 |
二、提高责任人的个人违法成本 | 第36页 |
三、建立安全监管人员的终身责任制 | 第36-37页 |
四、公开监管信息提高社会参与 | 第37-39页 |
第五章 危化品安全监管中责任追究问题的相关对策 | 第39-50页 |
第一节 健全对危化品安全监管的行政责任追究 | 第39-40页 |
一、坚持过错原则,强调无过错原则 | 第39-40页 |
二、明确行政责任构成要素 | 第40页 |
三、规范“官员复出”的法律程序 | 第40页 |
第二节 健全对危化品安全监管的司法责任追究 | 第40-43页 |
一、加强立法中的司法责任追究力度 | 第41-42页 |
二、国家赔偿责任与监管人员个人赔偿责任相结合 | 第42-43页 |
第三节 加强行政责任追究和司法责任追究的无缝连接 | 第43-45页 |
一、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无缝对接平台 | 第43-44页 |
二、整合危化品监管部门的类似职能 | 第44-45页 |
第四节 扩大监管主体,提高社会参与 | 第45-47页 |
一、深化信息公开程度,倒逼责任落实 | 第45-46页 |
二、增强安全专家的隐患责任倒查作用 | 第46-47页 |
第五节 提高科技管理水平,以“科技战术”代替“人海战术” | 第47-50页 |
一、建立危化品安全监管大数据技术 | 第47-48页 |
二、健全危化品监测系统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附录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