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 ABSTRACT | 第11-12页 |
| 引言 | 第13-15页 |
| 一、药品专利链接制度概论 | 第15-20页 |
| (一) 概念的界定 | 第15-16页 |
| 1、新药 | 第15页 |
| 2、仿制药 | 第15页 |
| 3、药品专利链接制度 | 第15-16页 |
| (二) 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合理性 | 第16-20页 |
| 1、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 2、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法理学分析 | 第17-18页 |
| 3、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价值目标 | 第18-20页 |
| 二、国内外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 | 第20-34页 |
| (一) 美国的药品专利链接制度 | 第20-26页 |
| 1、美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 第20页 |
| 2、美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20-24页 |
| 3、对美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评价 | 第24-26页 |
| (二) 加拿大的药品专利链接制度 | 第26-29页 |
| 1、加拿大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 第26-27页 |
| 2、加拿大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27-28页 |
| 3、对加拿大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评价 | 第28-29页 |
| (三)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中的药品专利链接制度 | 第29-30页 |
| 1、《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中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相关规定 | 第29页 |
| 2、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中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评价 | 第29-30页 |
| (四) 我国的药品专利链接制度 | 第30-34页 |
| 1、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发展现状 | 第30-32页 |
| 2、我国与美国、加拿大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32-34页 |
| (1) 实体层面 | 第32-33页 |
| (2) 程序层面 | 第33-34页 |
| 三、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完善 | 第34-43页 |
| (一) 我国药品专利链接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4-37页 |
| 1、行政管理方面 | 第34-35页 |
| (1) 进入专利链接审查程序的药品范围过宽 | 第34页 |
| (2)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知识产权局之间缺乏有效链接 | 第34-35页 |
| 2、立法司法方面 | 第35-37页 |
| (1) 药品数据的独占期保护缺乏针对性 | 第35页 |
| (2) 专利信息申明制度的不完善 | 第35-36页 |
| (3) 专利争端解决机制的不完善 | 第36-37页 |
| (4) “2年”的规定没有法律意义 | 第37页 |
| (二) 完善专利链接制度的其他考量要素 | 第37-38页 |
| 1、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 第37-38页 |
| 2、公民的健康需求 | 第38页 |
| (三) 完善药品专利链接制度的具体措施 | 第38-43页 |
| 1、行政管理方面 | 第38-39页 |
| (1) 缩减专利链接审查的药品范围 | 第38-39页 |
| (2) 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知识产权局间职能的有效链接 | 第39页 |
| (3) 建立权威的药品专利信息检索数据库 | 第39页 |
| 2、立法司法方面 | 第39-43页 |
| (1) 简化仿制药的注册申请程序 | 第39-40页 |
| (2) 完善专利信息申明制度 | 第40-41页 |
| (3) 完善专利争端解决机制 | 第41-43页 |
| 结语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