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2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1 红层地区区域地质环境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红层平缓岩层岩质滑坡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3 红层软岩及其流变特性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1.3.1 主要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环境及红层平缓岩层斜坡中后部节理发育特征 | 第22-44页 |
2.1 南江县红层地区的区域地质环境 | 第22-28页 |
2.1.1 地形地貌 | 第22-24页 |
2.1.2 地层岩性 | 第24-27页 |
2.1.3 构造地质特征 | 第27-28页 |
2.2 红层平缓岩层斜坡中后部节理裂隙的发育特征分析 | 第28-43页 |
2.2.1 断渠滑坡中后部节理裂隙的发育特征 | 第30-33页 |
2.2.2 朝阳村4社三台山斜坡中后部节理裂隙发育特征 | 第33-35页 |
2.2.3 小磅上滑坡中后部节理裂隙的发育特征 | 第35-37页 |
2.2.4 林家坎斜坡中后部节理裂隙发育特征分析 | 第37-40页 |
2.2.5 方家梁滑坡中后部节理裂隙发育特征 | 第40-42页 |
2.2.6 斜坡中后部节理的基本特征 | 第42-4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3章 砂岩和泥岩流变特性试验研究 | 第44-69页 |
3.1 岩石剪切流变试验目的及原理 | 第44-47页 |
3.1.1 试验的背景及目的 | 第44-46页 |
3.1.2 试验的原理及设备 | 第46-47页 |
3.1.3 试样的选取和制备 | 第47页 |
3.2 试验过程 | 第47-51页 |
3.2.1 法向荷载及剪切荷载的确定 | 第47-50页 |
3.2.2 直接剪切流变试验过程 | 第50-51页 |
3.3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51-68页 |
3.3.1 试验结果 | 第51-62页 |
3.3.2 长期强度的确定 | 第62-65页 |
3.3.3 剪切模量及其时间效应 | 第65-66页 |
3.3.4 黏滞系数的确定 | 第66-6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4章 红层地区平缓岩层斜坡拉张裂缝形成机理的物理模拟试验研究 | 第69-80页 |
4.1 物理模拟概化模型的设计 | 第69-70页 |
4.1.1 概化模型的设计 | 第69-70页 |
4.1.2 模型相似材料及其性质 | 第70页 |
4.2 物理模拟模型的制作 | 第70-72页 |
4.2.1 试验设备 | 第70-71页 |
4.2.2 模型制作过程 | 第71-72页 |
4.3 拉张裂缝的形成过程及现象分析 | 第72-78页 |
4.3.1 物理模拟的过程和现象 | 第72-77页 |
4.3.2 物理模拟的结果分析 | 第77-7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5章 红层平缓岩层斜坡拉张裂缝形成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80-108页 |
5.1 离散单元法的基本原理 | 第80页 |
5.2 计算模型的建立及其参数取值 | 第80-83页 |
5.3 模型的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83-105页 |
5.3.1 模型的位移分析 | 第83-88页 |
5.3.2 模型的应力分析 | 第88-94页 |
5.3.3 模型的变形速率分析 | 第94-98页 |
5.3.4 砂泥岩单元块体拉张破坏分析 | 第98-102页 |
5.3.5 砂泥岩岩层层面变形情况 | 第102-105页 |
5.4 平缓岩层斜坡模型拉张裂缝形成过程分析 | 第105-10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第108-111页 |
致谢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