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公安工作论文--治安工作论文--公共秩序管理论文

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完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1页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第12-13页
    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1 理论意义第13页
        1.2.2 现实意义第13-14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1 国外研究状况第14-15页
        1.3.2 国内研究状况第15-16页
    1.4 研究方法第16页
    1.5 相关概念第16-18页
        1.5.1 政府公共关系的概念及特征第16-17页
        1.5.2 政府公共关系的要素及其影响因素第17-18页
    1.6 理论基础第18-21页
第二章 对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理论分析第21-38页
    2.1 对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微观要素分析第21-24页
        2.1.1 客观事件第21-22页
        2.1.2 事件的相关利益者第22-23页
        2.1.3 政府部门及其相关人员第23-24页
    2.2 对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宏观要素分析第24-28页
        2.2.1 公众第24-25页
        2.2.2 媒体第25-26页
        2.2.3 专家第26-27页
        2.2.4 社会其它相关条件第27-28页
    2.3 对微观要素与宏观要素对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相互影响的分析第28-29页
    2.4 不同类型群体性事件处置中政府公共关沟通的应然状态第29-33页
        2.4.1 政府作为诱发型群体性事件的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的应然状态第29-30页
        2.4.2 社会危机诱发型群体性事件的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的应然状态第30-31页
        2.4.3 自然危机诱发型群体性事件的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的应然状态第31-32页
        2.4.4 多因素诱发型群体性事件的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的应然状态第32-33页
    2.5 群体性事件的不同阶段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的应然状态第33-38页
        2.5.1 群体性事件初始期的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的应然状态第34-35页
        2.5.2 群体性事件胶着期的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的应然状态第35-36页
        2.5.3 群体性事件结束期的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的应然状态第36-38页
第三章 对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现状描述第38-42页
    3.1 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历史沿革第38-40页
        3.1.1 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缺失时期第38页
        3.1.2 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粗放运用时期第38-39页
        3.1.3 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完善时期第39-40页
    3.2 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成效第40-42页
        3.2.1 沟通网络从一元向多元的转变第40-41页
        3.2.2 沟通网络从单向向双向的转变第41页
        3.2.3 沟通网络从封闭向开放的转变第41-42页
第四章 对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案例分析第42-49页
    4.1 选择2008年贵州省“6.29”瓮安群体性事件为案例第42-43页
        4.1.1 对“瓮安事件”的概述第42页
        4.1.2 对“瓮安事件”案例的典型性分析第42-43页
    4.2 对“瓮安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的要素分析第43-45页
        4.2.1 对“瓮安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的微观要素分析第43-44页
        4.2.2 对“瓮安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的宏观要素分析第44-45页
        4.2.3 对“瓮安事件”中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影响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分析第45页
    4.3 对“瓮安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总结第45-49页
        4.3.1 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经验第45-46页
        4.3.2 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问题第46-49页
            4.3.2.1 沟通网络的缺失第47页
            4.3.2.2 沟通网络中的地位模糊第47-48页
            4.3.2.3 沟通网络中的信息流通阻塞第48页
            4.3.2.4 沟通网络中的平台不健全第48-49页
第五章 完善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理念第49-55页
    5.1 完善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原则第49-51页
        5.1.1 以公众为中心的原则第49页
        5.1.2 多方参与的原则第49-50页
        5.1.3 快速反应的原则第50页
        5.1.4 系统协作的原则第50-51页
    5.2 完善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目的第51-52页
        5.2.1 有助于维护政府形象第51页
        5.2.2 有助于群体性事件的快速解决第51-52页
        5.2.3 有助于开展群体性事件的善后工作第52页
    5.3 完善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步骤第52-55页
        5.3.1 识别群体性事件发展状态第52-53页
        5.3.2 判断环境中的优劣因素第53-54页
        5.3.3 实施沟通网络构建措施第54-55页
第六章 完善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措施第55-71页
    6.1 完善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地位第55-58页
        6.1.1 完善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在官方话语空间的舆论主导地位第55-56页
        6.1.2 完善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在公共话语空间的舆论主导地位第56-57页
        6.1.3 完善群体性事件中地方政府构造信息流的主导地位第57-58页
    6.2 完善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的信息流构造第58-68页
        6.2.1 完善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中信息流的节点控制第58-61页
            6.2.1.1 完善沟通网络中关键政府部门的关系第58-59页
            6.2.1.2 完善沟通网络中的媒体第59-60页
            6.2.1.3 沟通网络中的利益相关者第60-61页
            6.2.1.4 沟通网络中的非利益相关民众第61页
        6.2.2 完善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中信息流的渠道第61-63页
            6.2.2.1 完善沟通网络中的正式通道第62页
            6.2.2.2 完善沟通网络中的非正式通道第62-63页
        6.2.3 完善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中信息流的内容第63-65页
            6.2.3.1 完善沟通网络中信息核准的措施第63-64页
            6.2.3.2 完善沟通网络中信息纠错的措施第64-65页
        6.2.4 完善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中信息流的信任度第65-68页
            6.2.4.1 完善沟通网络中的信任承诺的措施第65-66页
            6.2.4.2 完善沟通网络中的信任惩处的措施第66-67页
            6.2.4.3 完善沟通网络中的信任恢复的措施第67-68页
    6.3 完善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平台建设第68-71页
        6.3.1 完善沟通网络中组织平台的建设第68-69页
        6.3.2 完善沟通网络中资源平台的建设第69-70页
        6.3.3 完善沟通网络中技术平台的建设第70-71页
第七章 总结第71-72页
致谢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7页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7-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中的政府作用--以广西为例
下一篇:分层视角下农民的社会治理参与行为研究--基于山东、湖北2省的数据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