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 相关概念 | 第16-18页 |
1.5.1 政府公共关系的概念及特征 | 第16-17页 |
1.5.2 政府公共关系的要素及其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1.6 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第二章 对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理论分析 | 第21-38页 |
2.1 对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微观要素分析 | 第21-24页 |
2.1.1 客观事件 | 第21-22页 |
2.1.2 事件的相关利益者 | 第22-23页 |
2.1.3 政府部门及其相关人员 | 第23-24页 |
2.2 对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宏观要素分析 | 第24-28页 |
2.2.1 公众 | 第24-25页 |
2.2.2 媒体 | 第25-26页 |
2.2.3 专家 | 第26-27页 |
2.2.4 社会其它相关条件 | 第27-28页 |
2.3 对微观要素与宏观要素对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相互影响的分析 | 第28-29页 |
2.4 不同类型群体性事件处置中政府公共关沟通的应然状态 | 第29-33页 |
2.4.1 政府作为诱发型群体性事件的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的应然状态 | 第29-30页 |
2.4.2 社会危机诱发型群体性事件的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的应然状态 | 第30-31页 |
2.4.3 自然危机诱发型群体性事件的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的应然状态 | 第31-32页 |
2.4.4 多因素诱发型群体性事件的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的应然状态 | 第32-33页 |
2.5 群体性事件的不同阶段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的应然状态 | 第33-38页 |
2.5.1 群体性事件初始期的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的应然状态 | 第34-35页 |
2.5.2 群体性事件胶着期的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的应然状态 | 第35-36页 |
2.5.3 群体性事件结束期的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的应然状态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对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现状描述 | 第38-42页 |
3.1 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历史沿革 | 第38-40页 |
3.1.1 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缺失时期 | 第38页 |
3.1.2 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粗放运用时期 | 第38-39页 |
3.1.3 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完善时期 | 第39-40页 |
3.2 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成效 | 第40-42页 |
3.2.1 沟通网络从一元向多元的转变 | 第40-41页 |
3.2.2 沟通网络从单向向双向的转变 | 第41页 |
3.2.3 沟通网络从封闭向开放的转变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对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案例分析 | 第42-49页 |
4.1 选择2008年贵州省“6.29”瓮安群体性事件为案例 | 第42-43页 |
4.1.1 对“瓮安事件”的概述 | 第42页 |
4.1.2 对“瓮安事件”案例的典型性分析 | 第42-43页 |
4.2 对“瓮安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的要素分析 | 第43-45页 |
4.2.1 对“瓮安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的微观要素分析 | 第43-44页 |
4.2.2 对“瓮安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的宏观要素分析 | 第44-45页 |
4.2.3 对“瓮安事件”中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影响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分析 | 第45页 |
4.3 对“瓮安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总结 | 第45-49页 |
4.3.1 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经验 | 第45-46页 |
4.3.2 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问题 | 第46-49页 |
4.3.2.1 沟通网络的缺失 | 第47页 |
4.3.2.2 沟通网络中的地位模糊 | 第47-48页 |
4.3.2.3 沟通网络中的信息流通阻塞 | 第48页 |
4.3.2.4 沟通网络中的平台不健全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完善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理念 | 第49-55页 |
5.1 完善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原则 | 第49-51页 |
5.1.1 以公众为中心的原则 | 第49页 |
5.1.2 多方参与的原则 | 第49-50页 |
5.1.3 快速反应的原则 | 第50页 |
5.1.4 系统协作的原则 | 第50-51页 |
5.2 完善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目的 | 第51-52页 |
5.2.1 有助于维护政府形象 | 第51页 |
5.2.2 有助于群体性事件的快速解决 | 第51-52页 |
5.2.3 有助于开展群体性事件的善后工作 | 第52页 |
5.3 完善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步骤 | 第52-55页 |
5.3.1 识别群体性事件发展状态 | 第52-53页 |
5.3.2 判断环境中的优劣因素 | 第53-54页 |
5.3.3 实施沟通网络构建措施 | 第54-55页 |
第六章 完善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措施 | 第55-71页 |
6.1 完善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地位 | 第55-58页 |
6.1.1 完善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在官方话语空间的舆论主导地位 | 第55-56页 |
6.1.2 完善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在公共话语空间的舆论主导地位 | 第56-57页 |
6.1.3 完善群体性事件中地方政府构造信息流的主导地位 | 第57-58页 |
6.2 完善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的信息流构造 | 第58-68页 |
6.2.1 完善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中信息流的节点控制 | 第58-61页 |
6.2.1.1 完善沟通网络中关键政府部门的关系 | 第58-59页 |
6.2.1.2 完善沟通网络中的媒体 | 第59-60页 |
6.2.1.3 沟通网络中的利益相关者 | 第60-61页 |
6.2.1.4 沟通网络中的非利益相关民众 | 第61页 |
6.2.2 完善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中信息流的渠道 | 第61-63页 |
6.2.2.1 完善沟通网络中的正式通道 | 第62页 |
6.2.2.2 完善沟通网络中的非正式通道 | 第62-63页 |
6.2.3 完善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中信息流的内容 | 第63-65页 |
6.2.3.1 完善沟通网络中信息核准的措施 | 第63-64页 |
6.2.3.2 完善沟通网络中信息纠错的措施 | 第64-65页 |
6.2.4 完善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中信息流的信任度 | 第65-68页 |
6.2.4.1 完善沟通网络中的信任承诺的措施 | 第65-66页 |
6.2.4.2 完善沟通网络中的信任惩处的措施 | 第66-67页 |
6.2.4.3 完善沟通网络中的信任恢复的措施 | 第67-68页 |
6.3 完善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公共关系沟通网络的平台建设 | 第68-71页 |
6.3.1 完善沟通网络中组织平台的建设 | 第68-69页 |
6.3.2 完善沟通网络中资源平台的建设 | 第69-70页 |
6.3.3 完善沟通网络中技术平台的建设 | 第70-71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