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石油、天然气加工工业论文--人造石油论文--合成石油论文

甲醇制汽油的技术研究与开发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前言第13-26页
    1.1 甲醇制汽油(MTG)的背景及意义第13-15页
    1.2 甲醇制汽油的现状及前景第15-19页
        1.2.1 甲醇制汽油的发展历程第15页
        1.2.2 固定床工艺第15-17页
        1.2.3 流化床工艺第17-18页
        1.2.4 我国MTG的发展现状第18-19页
    1.3 催化剂ZSM-5 分子筛的概况第19-21页
        1.3.1 ZSM-5 分子筛的简介第19-21页
        1.3.2 ZSM-5 催化剂的性能第21页
    1.4 中国清洁汽油标准第21-24页
        1.4.1 汽油新标准-国Ⅴ车用汽油标准第21-23页
        1.4.2 辛烷值、抗爆指数及汽油标号第23-24页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第24-25页
    1.6 论文的创新点第25-26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6-33页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26-28页
        2.1.1 实验试剂第26页
        2.1.2 实验仪器第26-28页
    2.2 催化剂的制备第28-29页
        2.2.1 未改性催化剂的成型第28页
        2.2.2 磷改性ZSM-5 催化剂的制备第28-29页
        2.2.3 锌改性ZSM-5 催化剂的制备第29页
        2.2.4 镓改性ZSM-5 催化剂的制备第29页
    2.3 催化剂的评价第29-30页
        2.3.1 催化剂的评价装置第29-30页
        2.3.2 催化剂的评价条件第30页
    2.4 产物分析方法第30-31页
    2.5 产物的计算方法第31页
    2.6 催化剂的表征第31-33页
        2.6.1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第31页
        2.6.2 N_2低温吸附/脱附(BET)第31-32页
        2.6.3 X射线衍射分析(XRD)第32页
        2.6.4 NH_3-TPD程序升温脱附法第32-33页
第三章 催化剂硅铝比的研究第33-39页
    3.1 不同硅铝比ZSM-5 催化剂的研究第33-35页
        3.1.1 不同硅铝比ZSM-5 催化剂的油相收率第33-34页
        3.1.2 不同硅铝比ZSM-5 催化剂的甲醇转化率第34页
        3.1.3 不同硅铝比ZSM-5 催化剂的油相组成第34-35页
    3.2 不同硅铝比ZSM-5 催化剂的表征第35-37页
        3.2.1 不同硅铝比ZSM-5 催化剂的XRD表征第35-36页
        3.2.2 不同硅铝比ZSM-5 催化剂的BET表征第36页
        3.2.3 不同硅铝比ZSM-5 催化剂的NH3-TPD表征第36-37页
    3.3 小结第37-39页
第四章 不同元素改性ZSM-5 催化剂的研究第39-60页
    4.1 磷改性ZSM-5 催化剂的研究第39-43页
        4.1.1 磷改性ZSM-5 催化剂对油相催化性能的影响第39-41页
        4.1.2 不同磷改性ZSM-5 催化剂的表征第41-42页
        4.1.3 讨论第42-43页
    4.2 锌改性ZSM-5 催化剂的研究第43-48页
        4.2.1 锌改性ZSM-5 催化剂浸渍催化性能第43-45页
        4.2.2 锌改性ZSM-5 催化剂的数据表征第45-47页
        4.2.3 讨论第47-48页
    4.3 镓改性ZSM-5 催化剂的研究第48-52页
        4.3.1 镓改性ZSM-5 催化剂催化性能第48-50页
        4.3.2 镓改性ZSM-5 催化剂的数据表征第50-51页
        4.3.3 讨论第51-52页
    4.4 甲醇制汽油反应条件的优化第52-59页
        4.4.1 空速的优化第52-54页
        4.4.2 醇水比的筛选第54-55页
        4.4.3 压力的筛选第55-57页
        4.4.4 温度的筛选第57-59页
    4.5 讨论第59-60页
结论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65-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耐高温缓膨颗粒的研究
下一篇:直井分采理论与举升参数设计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