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地区构造特征与有利勘探目标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5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0-13页 |
1.2.1 苏北盆地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高邮凹陷构造几何特征 | 第11页 |
1.2.3 构造样式 | 第11-12页 |
1.2.4 构造精细解释技术 | 第12-13页 |
1.2.5 地震反演技术 | 第13页 |
1.2.6 油气分布 | 第13页 |
1.2.7 存在问题 | 第1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5-22页 |
2.1 区域构造位置 | 第15-16页 |
2.2 高邮凹陷主要断裂体系 | 第16-18页 |
2.2.1 真武断裂带 | 第16-17页 |
2.2.2 汉留断裂带 | 第17-18页 |
2.3 构造运动期次 | 第18-19页 |
2.4 地层及沉积特征 | 第19-21页 |
2.4.1 地层发育特征 | 第19页 |
2.4.2 沉积特征 | 第19-21页 |
2.5 油田勘探现状 | 第21-22页 |
第三章 三维地震构造解释 | 第22-31页 |
3.1 解释模型的建立 | 第22页 |
3.2 层位标定 | 第22-23页 |
3.3 断层解释 | 第23-27页 |
3.3.1 常规地震剖面解释 | 第24-26页 |
3.3.2 水平时间切片技术 | 第26-27页 |
3.3.3 相干体技术 | 第27页 |
3.4 层位追踪 | 第27-29页 |
3.5 构造图编制 | 第29-31页 |
第四章 构造特征研究 | 第31-42页 |
4.1 几何学特征 | 第31-39页 |
4.1.1 主要断裂发育特征 | 第31-35页 |
4.1.2 主要反射层构造特征 | 第35页 |
4.1.3 构造样式 | 第35-39页 |
4.2 构造演化史分析 | 第39-41页 |
4.3 构造成因机制分析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储层预测 | 第42-55页 |
5.1 地震反演 | 第42-44页 |
5.2 叠后约束稀疏脉冲反演 | 第44-51页 |
5.2.1 可行性分析 | 第44-46页 |
5.2.2 子波提取与井震标定 | 第46-48页 |
5.2.3 建立低频模型 | 第48-49页 |
5.2.4 约束稀疏脉冲反演 | 第49-51页 |
5.3 砂体预测 | 第51-55页 |
第六章 有利勘探目标 | 第55-64页 |
6.1 油气分布 | 第55-57页 |
6.2 油气分布主控因素 | 第57-60页 |
6.2.1 烃源条件 | 第57页 |
6.2.2 沉积相带 | 第57-58页 |
6.2.3 二级构造带 | 第58页 |
6.2.4 断裂对油气分布的控制 | 第58-60页 |
6.3 有利勘探目标分析 | 第60-64页 |
6.3.1 圈闭特征 | 第60-62页 |
6.3.2 有利勘探目标优选 | 第62-64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