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蓝莓铁低效营养机理 | 第12-21页 |
1 铁在土壤中的状态 | 第12-13页 |
2 植物铁缺乏症状 | 第13页 |
3 缺Fe状态下根系的形态特征 | 第13页 |
4 蓝莓根系对缺Fe的生理响应 | 第13-19页 |
4.1 机理Ⅰ | 第13-18页 |
4.1.1 铁缺乏调控转录因子FIT/FER | 第15页 |
4.1.2 根际Fe~(2+)的活化及H~+-ATPase活性 | 第15-16页 |
4.1.3 Fe~(3+)的还原及三价铁螯合还原酶(FRO) | 第16页 |
4.1.4 根系Fe~(2+)的吸收及IRT1转运 | 第16-17页 |
4.1.5 铁蛋白(Ferritin) | 第17-18页 |
4.2 机理Ⅲ | 第18-19页 |
5 植物缺Fe胁迫的调控机理 | 第19-20页 |
6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缺铁与非酸性条件对蓝莓生长状况及铁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 | 第21-34页 |
1 前言 | 第21-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5页 |
2.1 植物材料 | 第22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2-25页 |
2.2.1 水培处理 | 第22页 |
2.2.2 蓝莓根部RNA提取 | 第22-23页 |
2.2.3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23页 |
2.2.4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23页 |
2.2.5 光系统Ⅱ的Fv/Fm测定 | 第23页 |
2.2.6 根系活力的测定 | 第23-24页 |
2.2.7 蓝莓组织中高铁还原酶(FCR)活性测定 | 第24页 |
2.2.8 蓝莓组织中高铁还原酶(FCR)组织染色 | 第24页 |
2.2.9 蓝莓根部铁含量的测定 | 第24页 |
2.2.10 qRT-PCR分析缺铁诱导的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24-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32页 |
3.1 缺铁与非酸性条件对蓝莓的表型影响 | 第25-26页 |
3.2 缺铁与非酸性条件对蓝莓叶绿素含量与Fv/Fm的影响 | 第26-27页 |
3.3 缺铁与非酸性条件对蓝莓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27-28页 |
3.4 缺铁与非酸性条件对蓝莓FCR活性与组织染色的影响 | 第28-29页 |
3.5 缺铁与非酸性条件对蓝莓根部Fe含量的影响 | 第29页 |
3.6 缺铁与非酸性条件处理下根部总RNA的提取结果 | 第29-30页 |
3.7 缺铁处理对蓝莓铁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3.8 非酸性条件对蓝莓铁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4 讨论 | 第32-34页 |
第三章 蓝莓铁代谢相关基因(FER、FRO2、IRT1)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4-45页 |
1 前言 | 第34-3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2.1 植物材料 | 第35页 |
2.2 菌株与载体 | 第35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2.3.1 RNA提取与cDNA合成 | 第35页 |
2.3.2 VcFER、VcFRO2、VcIRT1基因克隆 | 第35页 |
2.3.3 VcFER、VcFRO2、VcIRT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5-3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43页 |
3.1 蓝莓根部总RNA的提取结果 | 第36页 |
3.2 VcFER、VcFRO2、VcIRT1序列查找结果 | 第36页 |
3.3 VcFER、VcFRO2、VcIRT1序列扩增结果 | 第36-37页 |
3.4 VcFER、VcFRO2、VcIRT1克隆结果 | 第37-38页 |
3.5 VcFER、VcFRO2、VcIRT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 第38-43页 |
4 讨论 | 第43-45页 |
第四章 蓝莓铁代谢相关基因(FER、FRO2、IRT1)遗传转化与功能验证 | 第45-57页 |
1 前言 | 第45-4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6-49页 |
2.1 植物材料 | 第46页 |
2.2 菌株与载体 | 第46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46-49页 |
2.3.1 pMD19-T-FER、FRO2、IRT1质粒提取 | 第46页 |
2.3.2 双酶切pMD19-T-FER、FRO2、IRT1质粒 | 第46页 |
2.3.3 双酶切产物割胶回收 | 第46页 |
2.3.4 表达载体连接与转化 | 第46-47页 |
2.3.5 表达载体重组质粒DNA提取 | 第47页 |
2.3.6 重组质粒冻融法导入农杆菌 | 第47页 |
2.3.7 拟南芥突变体培养 | 第47-48页 |
2.3.8 农杆菌的扩大培养及侵染实验 | 第48页 |
2.3.9 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及鉴定 | 第48页 |
2.3.10 DNA水平检测 | 第48-49页 |
2.3.11 RNA水平检测 | 第49页 |
2.3.12 GUS组织染色法 | 第49页 |
2.3.13 转基因植株表型观测与生物量生长的测定 | 第4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9-55页 |
3.1 双酶切质粒结果 | 第49-50页 |
3.2 表达载体构建结果 | 第50-51页 |
3.3 菌液验证结果 | 第51页 |
3.4 抗性植株筛选鉴定结果 | 第51-52页 |
3.5 GUS染色结果 | 第52-53页 |
3.6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表观生长状况 | 第53-54页 |
3.7 转基因拟南芥植株生物量生长的测定 | 第54-55页 |
4 讨论 | 第55-5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1 研究结论 | 第57-58页 |
1.1 缺Fe与非酸性条件对蓝莓的生理响应 | 第57页 |
1.2 缺Fe与非酸性条件对蓝莓铁相关基因的调控 | 第57-58页 |
1.3 VcFER、VcFRO2、VcIRT1功能补偿作用 | 第58页 |
2 研究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