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5页 |
1.1.1 现实背景 | 第12-14页 |
1.1.2 提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必要性分析 | 第14-15页 |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2.1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1.2.2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3 创新点 | 第18-19页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19-28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1.1 技术创新理论 | 第19-20页 |
2.1.2 信息化与信息经济论 | 第20-22页 |
2.2 文献综述 | 第22-27页 |
2.2.1 信息化与信息化测度文献综述 | 第22-24页 |
2.2.2 信息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文献综述 | 第24-26页 |
2.2.3 信息化对技术创新影响作用的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 第26-27页 |
2.3 小结 | 第27-28页 |
3 信息化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分析 | 第28-46页 |
3.1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发展概况 | 第28-34页 |
3.1.1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基本情况 | 第28-30页 |
3.1.2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分析 | 第30-32页 |
3.1.3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对国民经济贡献分析 | 第32-34页 |
3.2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现状 | 第34-38页 |
3.2.1 行业新产品开发情况 | 第34-36页 |
3.2.2 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 第36-37页 |
3.2.3 行业自主创新情况分析 | 第37-38页 |
3.2.4 小结 | 第38页 |
3.3 信息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分析 | 第38-42页 |
3.3.1 生产新产品及服务或增加产品服务新特性 | 第39页 |
3.3.2 采用新的生产方法 | 第39-40页 |
3.3.3 采用新的组织形式与治理方式 | 第40-41页 |
3.3.4 开辟一个新的市场 | 第41-42页 |
3.4 实例分析:汽车制造业 | 第42-46页 |
3.4.1 汽车制造业概述 | 第42-43页 |
3.4.2 信息化对汽车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 | 第43-45页 |
3.4.3 总结 | 第45-46页 |
4 信息化水平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6-74页 |
4.1 信息化水平测度 | 第46-51页 |
4.1.1 指标建立与数据获取 | 第46-47页 |
4.1.2 主成分分析 | 第47-50页 |
4.1.3 行业信息化水平计算以及分析 | 第50-51页 |
4.2 信息化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 | 第51-56页 |
4.2.1 研究假设 | 第51页 |
4.2.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51-53页 |
4.2.3 模型建立与数据检验 | 第53-54页 |
4.2.4 回归分析 | 第54-56页 |
4.2.5 结果分析 | 第56页 |
4.3 基于VAR模型与SVAR模型的动态效应分析 | 第56-70页 |
4.3.1 VAR和SVAR模型分析框架 | 第56-57页 |
4.3.2 指标确立、数据来源与检验 | 第57-60页 |
4.3.3 模型估计 | 第60-62页 |
4.3.4 SVAR模型识别 | 第62-63页 |
4.3.5 实证分析 | 第63-70页 |
4.4 汽车制造业的实证分析 | 第70-73页 |
4.4.1 灰色关联分析简介 | 第70-71页 |
4.4.2 变量设定与数据来源 | 第71-72页 |
4.4.3 实证分析 | 第72-73页 |
4.4.4 小结 | 第73页 |
4.5 实证分析总结 | 第73-74页 |
5 研究结果 | 第74-78页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4-75页 |
5.2 发展对策 | 第75-78页 |
5.2.1 坚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信息化的主线 | 第75页 |
5.2.2 提升行业信息装备水平 | 第75页 |
5.2.3 应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新产品与新技术研发效率 | 第75-76页 |
5.2.4 注重应用信息化对管理效率的提升作用 | 第76页 |
5.2.5 培养信息化人才并建立积极有效的信息管理办法 | 第76页 |
5.2.6 加强信息化与传统因素的结合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1-8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