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1-18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2 邓小平科技人才思想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形成条件 | 第18-25页 |
2.1 形成和发展过程总结 | 第18-21页 |
2.1.1 从建国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 | 第18-19页 |
2.1.2 六十年代中期至改革开放前夕(1966年至1978年) | 第19-20页 |
2.1.3 改革开放初期(从1979年到1987年) | 第20-21页 |
2.1.4 改革开放深化期(从1987年到1997年) | 第21页 |
2.2 具体形成条件分析 | 第21-25页 |
2.2.1 客观条件 | 第21-22页 |
2.2.2 主观条件 | 第22-25页 |
3 邓小平科技人才思想具体内容与主要特征 | 第25-35页 |
3.1 具体内容 | 第25-31页 |
3.1.1 关于对科技人才进行大力培养思想 | 第25-26页 |
3.1.2 关于对科技人才建立评价标准的思想 | 第26-27页 |
3.1.3 关于选拔科技人才的思想 | 第27-28页 |
3.1.4 关于合理使用科技人才的思想 | 第28-29页 |
3.1.5 关于优化管理科技人才的思想 | 第29-30页 |
3.1.6 关于促进科技人才竞争以及激励的思想 | 第30-31页 |
3.2 主要特征 | 第31-35页 |
3.2.1 科学性特征 | 第31-32页 |
3.2.2 原则性特征 | 第32-33页 |
3.2.3 人民性特征 | 第33页 |
3.2.4 时代性特征 | 第33-35页 |
4 邓小平科技人才思想所具备的当代价值 | 第35-43页 |
4.1 理论价值 | 第35-36页 |
4.1.1 能够极大的丰富-马克思主义科技人才理论体系层次 | 第35-36页 |
4.1.2 能够进步充实-马克思主义科技人才理论主体内容 | 第36页 |
4.2 实践价值 | 第36-43页 |
4.2.1 能够为科技人才选用工作提供方向指导 | 第37-38页 |
4.2.2 能够提升科技人才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 第38-39页 |
4.2.3 能够全面贯彻落实科技人才培养方针 | 第39页 |
4.2.4 能够推动人才强国战略的顺利实施 | 第39-40页 |
4.2.5 能够为科技人才观的确立提供支持 | 第40-41页 |
4.2.6 能够优化我国科技队伍 | 第41-43页 |
5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作者简历 | 第48-5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