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北京市婚姻文化嬗变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20页 |
绪论 | 第20-41页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第20页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20-29页 |
三、资料介绍 | 第29-31页 |
四、理论与方法 | 第31-32页 |
五、相关界定 | 第32-39页 |
六、研究框架 | 第39-40页 |
七、难点与创新点 | 第40-41页 |
第一章 近代以来北京市的婚姻状况 | 第41-65页 |
第一节 建国前北京市的婚姻状况 | 第41-52页 |
一、晚清时期北京婚姻制度的特点 | 第41-42页 |
二、维新思想家的婚姻主张 | 第42-44页 |
三、晚清时期的婚礼 | 第44-52页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北京市的婚姻状况 | 第52-64页 |
一、婚姻制度的改革 | 第52-53页 |
二、新社会阶层对传统婚姻的抨击和修正 | 第53-55页 |
三、民国时期的婚礼 | 第55-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二章 新式婚姻制度的建立 | 第65-115页 |
第一节 革命根据地的婚姻立法 | 第65-72页 |
一、苏联的婚姻立法内容 | 第65-66页 |
二、革命根据地婚姻立法内容 | 第66-72页 |
第二节 《婚姻法》的颁布 | 第72-82页 |
一、《婚姻法》的颁布 | 第72-73页 |
二、《婚姻法》的实施 | 第73-80页 |
三、成效与问题 | 第80-82页 |
第三节 婚姻制度的初步实施 | 第82-93页 |
一、《婚姻法》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82-84页 |
二、“检查婚姻法执行情况委员会”的建立 | 第84-86页 |
三、检查和处理情况 | 第86-88页 |
四、宣传形式与方法 | 第88-89页 |
五、成效与问题 | 第89-93页 |
第四节 1953年“贯彻婚姻法运动月” | 第93-114页 |
一、“贯彻婚姻法运动月”前的准备 | 第94-96页 |
二、“贯彻婚姻法运动月”的开展 | 第96-107页 |
三、成效与问题 | 第107-1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三章 择偶的社会模式 | 第115-169页 |
第一节 不同群体的择偶模式 | 第115-135页 |
一、不同群体择偶模式的比较 | 第115-125页 |
二、不同群体择偶模式的特点 | 第125-131页 |
三、新时期下择偶模式的原因分析 | 第131-135页 |
第二节 婚龄与择偶模式 | 第135-154页 |
一、不同历史阶段的婚龄状况 | 第135-140页 |
二、男女配偶的婚龄差 | 第140-143页 |
三、婚龄与职业的关系 | 第143-146页 |
四、民众的早婚现象以及国家对晚婚的提倡 | 第146-154页 |
第三节 文化程度与择偶模式 | 第154-163页 |
一、婚配男女的文化程度概况 | 第154-156页 |
二、文化程度“差额” | 第156-160页 |
三、传统婚恋模式的变异 | 第160-163页 |
第四节 择偶的政治取向 | 第163-167页 |
本章小结 | 第167-169页 |
第四章 婚姻的确立方式 | 第169-205页 |
第一节 恋爱的经历和特征 | 第169-178页 |
一、初恋年龄 | 第169页 |
二、恋爱的场所和方式 | 第169-173页 |
三、约会的频度和恋爱时长 | 第173-176页 |
四、初恋成功率 | 第176-178页 |
第二节 婚姻的结合途径 | 第178-191页 |
一、包办婚姻 | 第180-182页 |
二、介绍婚姻 | 第182-188页 |
三、自由婚姻 | 第188-191页 |
第三节 恋爱中的迷茫与困惑 | 第191-200页 |
一、个人对自由恋爱的认识 | 第191-196页 |
二、社会对自由恋爱的认识 | 第196-200页 |
第四节 国家倡导的恋爱观 | 第200-204页 |
本章小结 | 第204-205页 |
第五章 个人、家庭和国家利益冲突下的婚礼仪式 | 第205-262页 |
第一节 国家对传统婚礼仪式的批判 | 第205-217页 |
一、对彩礼的批判 | 第205-211页 |
二、对传统婚礼仪式的批判 | 第211-217页 |
第二节 婚礼时间的选择 | 第217-226页 |
一、婚礼日期的选择规律 | 第217-223页 |
二、个体对结婚日期的选择 | 第223-226页 |
第三节 新时期下的婚礼仪式 | 第226-241页 |
一、茶话会形式的婚礼 | 第226-232页 |
二、农村的新式婚礼 | 第232-235页 |
三、集体婚礼 | 第235-237页 |
四、家庭举办的简约婚礼 | 第237-239页 |
五、旅行结婚 | 第239-241页 |
第四节 婚礼文化的生活化 | 第241-251页 |
一、婚礼中的食品 | 第241-243页 |
二、婚礼上的穿着 | 第243-247页 |
三、婚礼中的运输工具 | 第247-251页 |
第五节 婚姻文化中的社会网络 | 第251-261页 |
一、婚礼参与者的社会网络 | 第251-255页 |
二、婚后的居住模式形成的社会网络 | 第255-261页 |
本章小结 | 第261-262页 |
第六章 婚姻的变异 | 第262-333页 |
第一节 离婚申诉理由 | 第262-277页 |
一、离婚申诉理由的定量分析 | 第262-267页 |
二、离婚申诉理由的定性分析 | 第267-277页 |
第二节 社会阶层特征与离婚率 | 第277-285页 |
一、职业与离婚率 | 第277-282页 |
二、文化程度与离婚率 | 第282-285页 |
第三节 婚姻基础与离婚率 | 第285-291页 |
一、离婚申请者年龄与离婚率 | 第285-287页 |
二、初婚年龄与离婚率 | 第287页 |
三、婚后年数与离婚率 | 第287-289页 |
四、婚姻结合方式与离婚率 | 第289-291页 |
第四节 离婚案件的处理 | 第291-316页 |
一、处理离婚的方式 | 第291-296页 |
二、离婚案例解析 | 第296-309页 |
三、执法机构处理离婚案件时存在的问题 | 第309-316页 |
第五节 国家对离婚问题的教育和引导 | 第316-320页 |
第六节 再婚和复婚 | 第320-332页 |
一、“再婚”者的基本情况 | 第320-325页 |
二、寡妇再嫁 | 第325-328页 |
三、复婚 | 第328-3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32-333页 |
第七章 评价及启示 | 第333-347页 |
第一节 婚姻文化嬗变的评价 | 第333-338页 |
一、婚姻文化变化中的权力转移 | 第333-335页 |
二、男女两性的社会权益逐渐趋向于平等 | 第335-336页 |
三、婚姻文化的动态特性 | 第336-338页 |
第二节 婚姻文化嬗变的启示 | 第338-347页 |
一、规范性社会文化的形成 | 第338-343页 |
二、规范性社会文化存在的问题 | 第343-344页 |
三、规范性婚姻文化的良性构建 | 第344-347页 |
参考文献 | 第347-355页 |
致谢 | 第355-3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