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6页 |
0.1 选题研究对象 | 第9-13页 |
0.1.1 契约文书 | 第9-12页 |
0.1.2 古代契约文书汇编 | 第12-13页 |
0.2 选题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0.3 理论与现实意义 | 第15-16页 |
0.3.1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0.3.2 现实意义 | 第15页 |
0.3.3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1 中国古代契约文书汇编的编纂沿革 | 第16-35页 |
1.1 中国古代契约文书编纂的初始阶段 | 第16-17页 |
1.2 中国古代契约文书编纂的深入发展阶段 | 第17-35页 |
1.2.1 中国古代契约文书编纂的初步发展阶段 | 第17-22页 |
1.2.2 中国古代契约文书编纂的繁荣发展阶段 | 第22-35页 |
2 中国古代契约文书汇编的编纂主体 | 第35-43页 |
2.1 编纂机构 | 第35-39页 |
2.1.1 档案馆系统 | 第36-37页 |
2.1.2 博物馆系统 | 第37-38页 |
2.1.3 科研机构(研究院所和高校) | 第38页 |
2.1.4 行政机构 | 第38-39页 |
2.2 编纂人员 | 第39-43页 |
2.2.1 科研机构人员 | 第39-41页 |
2.2.2 社会人员 | 第41-43页 |
3 中国古代契约文书汇编的类型 | 第43-49页 |
3.1 按汇编收录契约文书的种类划分 | 第43-44页 |
3.1.1 土地契证类汇编 | 第43页 |
3.1.2 房契类契约文书汇编 | 第43-44页 |
3.1.3 宗族契约类汇编 | 第44页 |
3.1.4 综合类汇编 | 第44页 |
3.1.5 其他类汇编 | 第44页 |
3.2 按汇编收录契约文书的区域划分 | 第44-46页 |
3.2.1 徽州千年契约文书汇编 | 第44-45页 |
3.2.2 贵州地区契约文书汇编 | 第45页 |
3.2.3 江浙地区古代契约文书汇编 | 第45页 |
3.2.4 福建地区古代契约文书汇编 | 第45页 |
3.2.5 京津冀地区古代契约文书汇编 | 第45页 |
3.2.6 台湾地区古代契约文书汇编 | 第45-46页 |
3.2.7 其他地区古代契约文书汇编 | 第46页 |
3.3 按汇编的出版形式划分 | 第46-49页 |
3.3.1 书籍类汇编 | 第46-47页 |
3.3.2 期刊论文类汇编 | 第47-49页 |
4 中国古代契约文书汇编的编纂体例与编纂方法 | 第49-70页 |
4.1 中国古代契约文书汇编的编纂体例 | 第49-51页 |
4.1.1 图文对照 | 第49-50页 |
4.1.2 图片影印 | 第50页 |
4.1.3 文字形式 | 第50-51页 |
4.2 中国古代契约文书汇编的编纂方法 | 第51-65页 |
4.2.1 汇编内契约文书的分类及排列顺序 | 第52-54页 |
4.2.2 对契约文书的编号 | 第54-56页 |
4.2.3 对契约文书标题的拟定 | 第56-57页 |
4.2.4 对契约文书文字的校勘 | 第57-59页 |
4.2.5 汇编的行款格式 | 第59-60页 |
4.2.6 契约文书整理中符号的使用 | 第60-61页 |
4.2.7 对所选契约文书来源的说明 | 第61-63页 |
4.2.8 对契约文书中印章标记的处理 | 第63-64页 |
4.2.9 关于契约文书中注释的处理 | 第64-65页 |
4.3 中国古代契约文书汇编凡例的编写 | 第65-70页 |
5 中国古代契约文书汇编的总结与展望 | 第70-77页 |
5.1 中国古代契约文书汇编的总结 | 第70-74页 |
5.1.1 中国古代契约文书汇编的特点 | 第70-71页 |
5.1.2 现有汇编的不足之处 | 第71-72页 |
5.1.3 中国古代契约文书汇编的编纂规律 | 第72-74页 |
5.2 中国古代契约文书汇编的展望 | 第74-77页 |
5.2.1 加强宏观协调统一工作 | 第74页 |
5.2.2 档案部门加强古代契约文书的收集与编纂工作 | 第74-75页 |
5.2.3 进一步完善编纂体例和方法 | 第75页 |
5.2.4 推进古代契约文书汇编的国际交流合作 | 第75-77页 |
结束语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附录 | 第83-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