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7页 |
1.1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2 锂离子电池概述 | 第12-14页 |
1.2.1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2-13页 |
1.2.2 锂离子电池在新能源中的优势 | 第13-14页 |
1.3 三元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4-23页 |
1.3.1 三元材料的结构分析 | 第14-16页 |
1.3.2 三元材料的合成方法 | 第16-19页 |
1.3.3 三元材料的优缺点 | 第19-23页 |
1.4 碳纳米管(CNT)介绍 | 第23-27页 |
1.4.1 CNT的起源和制备 | 第23-24页 |
1.4.2 CNT的特点 | 第24-25页 |
1.4.3 CNT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 | 第25页 |
1.4.4 CNT在三元材料中的应用及目前的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1.4.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7-3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 第27-28页 |
2.3 材料的理化性能及结构表征 | 第28-31页 |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第28-29页 |
2.3.2 投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 第29页 |
2.3.3 热重-热差分析(TGA) | 第29-30页 |
2.3.4 X衍射分析(XRD) | 第30页 |
2.3.5 拉曼分析(Raman) | 第30-31页 |
2.4 电极制备和电池组装 | 第31页 |
2.5 碳纳米管柔性导电纤维纸的制备 | 第31-34页 |
2.5.1 碳纳米管的预处理 | 第31-32页 |
2.5.2 碳纳米管柔性导电纤维纸集流体制备 | 第32-34页 |
2.6 电池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4-35页 |
2.6.1 充放电性能测试 | 第34页 |
2.6.2 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 | 第34-35页 |
第三章 石墨化处理对碳纳米管性能的影响 | 第35-39页 |
3.1 CNTs石墨化工艺过程 | 第35页 |
3.2 CNTs石墨化工艺的表征 | 第35-38页 |
3.2.1 CNTs石墨化处理的SEM表征 | 第35-36页 |
3.2.2 CNTs石墨化处理的TEM表征 | 第36页 |
3.2.3 CNTs石墨化处理的XRD表征 | 第36-37页 |
3.2.4 CNTs石墨化处理的Raman图谱表征 | 第37-38页 |
3.2.5 CNTs石墨化处理的TGA图谱表征 | 第3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碳纳米管含量对三元材料的影响 | 第39-45页 |
4.1 实验原理 | 第39页 |
4.2实验步骤 | 第39-40页 |
4.2.1 极片的制备 | 第39页 |
4.2.2 电池的组装 | 第39-40页 |
4.2.3 电池的测试 | 第40页 |
4.3 材料的表征 | 第40-43页 |
4.3.1 碳纳米管含量对电池电化学性能影响的SEM分析 | 第40-41页 |
4.3.2 碳纳米管含量对电池电化学性能影响的XRD分析 | 第41-42页 |
4.3.3 碳纳米管含量对电池电化学性能影响的充放电性能分析 | 第42-4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五章 不同导电剂对三元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影响 | 第45-50页 |
5.1 实验原理 | 第45页 |
5.2 实验步骤 | 第45-46页 |
5.2.1 极片的制备 | 第45页 |
5.2.2 电池的组装 | 第45页 |
5.2.3 电池的测试 | 第45-46页 |
5.3 实验表征 | 第46-49页 |
5.3.1 不同导电剂电极的SEM分析 | 第46页 |
5.3.2 不同导电剂电极的XRD分析 | 第46-47页 |
5.3.3 不同导电剂电极的电池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47-49页 |
5.4 小结 | 第49-50页 |
第六章 不同集流体对三元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影响 | 第50-60页 |
6.1 实验原理 | 第50页 |
6.2 实验步骤 | 第50-51页 |
6.2.1 极片的制备 | 第50-51页 |
6.2.2 电池的组装 | 第51页 |
6.2.3 电池的测试 | 第51页 |
6.3 实验表征 | 第51-58页 |
6.3.1 集流体结构形貌、性能表征 | 第51-53页 |
6.3.2 不同集流体电极的SEM分析 | 第53-54页 |
6.3.3 不同集流体电极的电池电化学性能分析 | 第54-58页 |
6.4 小结 | 第58-6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3页 |
7.1 结论 | 第60-61页 |
7.2 展望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