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压裂废水的新型絮凝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6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压裂废水的组分及危害 | 第13-15页 |
1.3 絮凝沉降技术在处理压裂废水中的应用 | 第15-17页 |
1.4 阳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的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5 压裂废水联合处理工艺 | 第20-24页 |
1.6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4-26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1.6.2 研究意义 | 第24-26页 |
第二章 丙烯酰氧基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的合成 | 第26-34页 |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26-27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26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6-27页 |
2.2 实验原理 | 第27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27-28页 |
2.3.1 AHPTAC的合成 | 第27页 |
2.3.2 AHPTAC的纯化 | 第27-28页 |
2.3.3 产物表征 | 第28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8-33页 |
2.4.1 正交试验 | 第28-29页 |
2.4.2 单因素试验考察 | 第29-31页 |
2.4.3 产品表征 | 第31-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P(AM/AH)的合成及其絮凝性能测试 | 第34-53页 |
3.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34-35页 |
3.1.1 实验仪器 | 第34页 |
3.1.2 实验试剂 | 第34-35页 |
3.2 实验原理 | 第35-36页 |
3.3 实验部分 | 第36-39页 |
3.3.1 P(AM/AH)的合成 | 第36页 |
3.3.2 聚合物特性粘度的测定 | 第36-37页 |
3.3.3 阳离子度的测定 | 第37-38页 |
3.3.4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 第38-39页 |
3.3.5 产物表征 | 第39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9-51页 |
3.4.1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39-41页 |
3.4.2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41-42页 |
3.4.3 单体比例的影响 | 第42-44页 |
3.4.4 引发剂投加量的影响 | 第44-45页 |
3.4.5 单体浓度的影响 | 第45-47页 |
3.4.6 引发剂投加方式的影响 | 第47-48页 |
3.4.7 构效关系分析 | 第48-49页 |
3.4.8 P(AM/AH)的结构表征 | 第49-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絮凝-Fenton氧化联合工艺初探 | 第53-70页 |
4.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53-54页 |
4.1.1 实验仪器 | 第53页 |
4.1.2 实验试剂 | 第53-54页 |
4.2 实验原理 | 第54-55页 |
4.2.1 絮凝剂絮凝原理 | 第54页 |
4.2.2 Fenton试剂氧化原理 | 第54-55页 |
4.3 实验部分 | 第55-57页 |
4.3.1 絮凝剂絮凝性能测试 | 第55页 |
4.3.2 Fenton试剂性能测试 | 第55页 |
4.3.3 废水油含量测试 | 第55-56页 |
4.3.4 悬浮物测试方法 | 第56-57页 |
4.3.5 pH值测试方法 | 第57页 |
4.3.6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 第57页 |
4.4 水质分析 | 第57-58页 |
4.5 絮凝法处理压裂废水 | 第58-62页 |
4.5.1 无机絮凝剂的筛选 | 第58-59页 |
4.5.2 有机絮凝剂的筛选 | 第59-60页 |
4.5.3 絮凝剂的复配 | 第60-61页 |
4.5.4 絮凝处理后的水质分析 | 第61-62页 |
4.6 Fenton试剂氧化处理 | 第62-66页 |
4.6.1 pH的影响 | 第62-63页 |
4.6.2 H_2O_2浓度的影响 | 第63页 |
4.6.3 FeSO_4投加量的影响 | 第63-64页 |
4.6.4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64-65页 |
4.6.5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65-66页 |
4.7 联合处理前后压裂废水水质分析 | 第66-68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