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颗粒流模拟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边坡稳定性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边坡治理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5-17页 |
1.4 边坡介绍 | 第17-19页 |
1.4.1 边坡的分类 | 第17页 |
1.4.2 边坡的破坏形式 | 第17-18页 |
1.4.3 影响边坡稳定的因素 | 第18-19页 |
1.4.4 边坡稳定性评价 | 第19页 |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边坡问题的研究方法 | 第21-38页 |
2.1 极限平衡法 | 第21-30页 |
2.1.1 瑞典圆弧法 | 第21-22页 |
2.1.2 Terzaghi法 | 第22-23页 |
2.1.3 Bishop法 | 第23-25页 |
2.1.4 Janbu法 | 第25-26页 |
2.1.5 Spencer法 | 第26-27页 |
2.1.6 Sarma法 | 第27页 |
2.1.7 Morgenstern-Price法 | 第27-29页 |
2.1.8 不平衡推力法 | 第29-30页 |
2.2 极限分析法 | 第30-31页 |
2.3 数值分析法 | 第31-33页 |
2.3.1 有限元法 | 第31-32页 |
2.3.2 快速拉格朗日分析法 | 第32页 |
2.3.3 离散元法 | 第32-33页 |
2.4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 | 第33-34页 |
2.5 随机概率分析法 | 第34页 |
2.6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的比较 | 第34-37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颗粒流方法的基本理论 | 第38-45页 |
3.1 理论背景 | 第38页 |
3.2 颗粒流方法的基本思想 | 第38-39页 |
3.3 颗粒流方法的特点 | 第39-40页 |
3.4 颗粒流法的接触本构模型 | 第40-44页 |
3.4.1 接触刚度模型 | 第41-42页 |
3.4.2 滑动和分离模型 | 第42页 |
3.4.3 粘结模型 | 第42-44页 |
3.5 二维建模的局限性 | 第4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土体宏-细观参数的确定 | 第45-61页 |
4.1 概述 | 第45页 |
4.2 材料摩擦角的确定 | 第45-47页 |
4.3 双轴试验 | 第47-51页 |
4.3.1 颗粒的生成 | 第47-49页 |
4.3.2 试样模型的建立 | 第49-51页 |
4.4 土体宏-细观参数的关系分析 | 第51-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边坡破坏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61-73页 |
5.1 边坡的渐进破坏 | 第61页 |
5.2 重力作用下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61-65页 |
5.2.1 模型的建立 | 第62-63页 |
5.2.2 边坡的破坏过程模拟分析 | 第63-65页 |
5.2.3 边坡的破坏过程模拟结果 | 第65页 |
5.3 外部荷载作用下边坡的破坏过程模拟 | 第65-69页 |
5.3.1 外部荷载作用下边坡的破坏过程模拟分析 | 第66-69页 |
5.3.2 外部荷载作用下边坡的破坏过程模拟结论 | 第69页 |
5.4 边坡中抗滑桩的颗粒流模拟 | 第69-72页 |
5.4.1 模型的建立 | 第70-71页 |
5.4.2 土拱效应的形成和发展分析 | 第71-7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