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引言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9页 |
1.1 纳米颗粒材料及其制备 | 第9-12页 |
1.1.1 纳米材料与纳米流体 | 第9-10页 |
1.1.2 纳米颗粒材料制备 | 第10-11页 |
1.1.3 纳米材料精制过程中的问题 | 第11-12页 |
1.2 分子动力学及其在纳米科学中的应用 | 第12-18页 |
1.2.1 分子动力学方法概述 | 第12-13页 |
1.2.2 经典分子动力学抽象计算逻辑 | 第13-15页 |
1.2.3 经典分子动力学在纳米颗粒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 第15-18页 |
1.3 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8-19页 |
2 水基纳米氧化镁悬浊液模型构建 | 第19-34页 |
2.1 水基纳米氧化镁悬浊液模型 | 第19-28页 |
2.1.1 研究方法选择 | 第19-22页 |
2.1.2 纳米颗粒建模 | 第22-25页 |
2.1.3 水分子模型选择 | 第25-26页 |
2.1.4 悬浊液模型构建 | 第26-28页 |
2.2 模拟参数设定 | 第28-33页 |
2.2.1 模型边界 | 第28-29页 |
2.2.2 截断长度及长程力 | 第29-30页 |
2.2.3 模型系综 | 第30页 |
2.2.4 时间步长 | 第30-31页 |
2.2.5 模拟软件及特殊设定 | 第31-33页 |
2.3 小结 | 第33-34页 |
3 最近颗粒距离分析方法的提出及应用 | 第34-44页 |
3.1 最近颗粒距离分析方法 | 第34-38页 |
3.1.1 径向分布函数 | 第35-36页 |
3.1.2 最近颗粒距离分布函数 | 第36-37页 |
3.1.3 最近颗粒距离分析方法的优势 | 第37-38页 |
3.2 采用NPDDF描述纳米颗粒的分布状态 | 第38-42页 |
3.2.1 氧化镁纳米颗粒的分布状态 | 第38-40页 |
3.2.2 碳、硅纳米颗粒的分布状态 | 第40-42页 |
3.3 团聚纳米颗粒的堆积 | 第42-43页 |
3.4 小结 | 第43-44页 |
4 颗粒表面极性对团聚状态的影响 | 第44-57页 |
4.1 可逆性验证模拟初始条件设定 | 第44-46页 |
4.1.1 团聚可逆性 | 第44-45页 |
4.1.2 可逆性验证实验初始条件 | 第45-46页 |
4.2 分析方法 | 第46-47页 |
4.2.1 平均最近颗粒距离 | 第46页 |
4.2.2 团聚寿命 | 第46-47页 |
4.3 颗粒表面极性对团聚的影响 | 第47-56页 |
4.3.1 团聚形态差异 | 第47-51页 |
4.3.2 团聚动态过程差异 | 第51-53页 |
4.3.3 团聚可逆性差异 | 第53-56页 |
4.4 小结 | 第56-57页 |
5 纳米氧化镁吸附离子对除盐工艺的影响 | 第57-65页 |
5.1 含盐水基纳米悬浊液模型 | 第57-59页 |
5.2 分析方法 | 第59-60页 |
5.3 离子束缚对脱盐纯化过程的影响 | 第60-64页 |
5.3.1 纳米氧化镁的对阴阳离子的束缚 | 第60-61页 |
5.3.2 脱盐纯化过程的控制因素 | 第61-64页 |
5.4 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创新点 | 第66页 |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4页 |
附录A 统计分析程序全文 | 第74-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