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基础理论论文--自动控制理论论文

二级倒立摆平衡点间任意转换的运动控制方法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22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倒立摆平衡点间任意转换控制问题描述第11-15页
    1.3 倒立摆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9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第19-22页
        1.4.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9-20页
        1.4.2 本文的章节安排第20-22页
2 加速度驱动动力学建模与摆杆控制作用强度分析第22-62页
    2.1 引言第22页
    2.2 加速度驱动型旋转二级倒立摆动力学建模第22-25页
        2.2.1 内摆杆的能量第23-24页
        2.2.2 编码器的能量第24页
        2.2.3 外摆杆的能量第24-25页
        2.2.4 运用拉格朗日法建立微分方程第25页
    2.3 二级倒立摆模型误差分析与动力学参数辨识第25-34页
        2.3.1 二级倒立摆动力学参数估测第25-27页
        2.3.2 倒立摆动力学参数编码与适应度函数设定第27-29页
        2.3.3 基于传统遗传算法的倒立摆动力学参数辨识结果第29-31页
        2.3.4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倒立摆动力学参数辨识结果第31-33页
        2.3.5 改进遗传算法与传统遗传算法对比第33-34页
    2.4 旋转二级倒立摆模型等效变换与动力学解耦第34-37页
        2.4.1 摆杆运动方程求解与动力学解耦第34-35页
        2.4.2 摆杆各项作用强度函数第35-37页
    2.5 摆杆空间位姿与内杆控制作用强度量化分析第37-46页
        2.5.1 内杆最大正向控制作用强度分析第37-38页
        2.5.2 内杆最大负向控制作用强度分析第38-39页
        2.5.3 内杆零控制作用强度分析第39-44页
        2.5.4 内杆控制作用强度结论与仿真验证第44-46页
    2.6 摆杆空间位姿与外杆控制作用强度量化分析第46-53页
        2.6.1 外杆最大正向控制作用强度分析第47-49页
        2.6.2 外杆最大负向控制作用强度分析第49-50页
        2.6.3 外杆最大控制作用强度小结第50页
        2.6.4 外杆零控制作用强度分析第50-52页
        2.6.5 外杆控制作用强度结论与仿真验证第52-53页
    2.7 动力学参数与摆杆控制作用强度量化分析第53-61页
        2.7.1 动力学参数与内杆控制作用强度量化分析第54-58页
        2.7.2 动力学参数与外杆控制作用强度量化分析第58-61页
        2.7.3 动力学参数与摆杆控制作用强度小结第61页
    2.8 本章小结第61-62页
3 二级倒立摆平衡点间任意转换的仿人智能控制器设计第62-104页
    3.1 引言第62-63页
    3.2 基于动觉智能图式的仿人智能控制理论简介第63-66页
    3.3 两类SMIS-HSIC基本过程分析与图式形式化描述统一第66-70页
        3.3.1 感知-执行的决策过程分析与形式化统一第66-69页
        3.3.2 从基元到模态的融合构建过程分析第69-70页
    3.4 总体任务分解与控制系统结构设计第70-75页
        3.4.1 二级摆平衡点间任意转换控制总体任务分解第70-74页
        3.4.2 二级摆平衡点间任意转换仿人智能控制器结构设计第74-75页
    3.5 低阶动觉智能图式设计:子任务(转换动作)实现第75-87页
        3.5.1 基于控制作用强度分析与控制受限的运动时相划分第76-80页
        3.5.2 感知图式设计:特征基元提取与特征模态融合第80-83页
        3.5.3 运动图式设计:控制基元选择与控制模态融合第83-85页
        3.5.4 关联图式设计:从感知到执行的启发式直觉推理第85-87页
    3.6 高阶关联图式与成套随机动作序列执行第87-90页
    3.7 动觉智能图式编码与优化第90-93页
        3.7.1 基因与染色体第90-91页
        3.7.2 评价函数设定第91-92页
        3.7.3 环境参数设定第92页
        3.7.4 参数优化结果第92-93页
    3.8 实验结果展示与分析第93-101页
        3.8.1 成套转换动作实时实验结果第94页
        3.8.2 单个平衡点间转换动作实验结果第94-101页
    3.9 本章小结第101-104页
4 二级倒立摆系统未建模动态抑制与预设性能跟踪第104-126页
    4.1 引言第104页
    4.2 平衡调节图式设计:系统稳定性监控第104-108页
        4.2.1 平衡调节图式中的感知:稳定性特征提取第106-107页
        4.2.2 平衡调节图式中的运动:稳定性控制模态第107-108页
        4.2.3 平衡调节图式中的关联:稳定性决策第108页
    4.3 应急处置图式第108-113页
        4.3.1 控制任务分析第108-109页
        4.3.2 感知图式第109-110页
        4.3.3 运动图式第110-111页
        4.3.4 关联图式第111页
        4.3.5 实时控制实验第111-113页
    4.4 同化图式设计与未建模动态抑制第113-115页
        4.4.1 离线同化图式设计与被控对象特性漂移抑制第113-115页
        4.4.2 在线同化图式设计与随机未建模动态抑制第115页
    4.5 参考轨迹与预设性能跟踪第115-120页
        4.5.1 参考轨迹选取与反馈增益计算第117-120页
        4.5.2 基于增益调度的补偿控制第120页
    4.6 基于稳定特征的关键参数校正第120-122页
    4.7 实时实验结果第122-123页
    4.8 本章小结第123-126页
5 结论与展望第126-130页
    5.1 主要内容与创新点第126-127页
    5.2 不足与展望第127-130页
致谢第130-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40页
附录第140-141页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40-141页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批的发明专利第141页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区际产业转移的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网络研究
下一篇:MIMO系统中干扰管理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