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插图索引 | 第12-14页 |
附表索引 | 第14-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2页 |
1.1 概述 | 第15-16页 |
1.2 锂离子电容器的优点 | 第16页 |
1.3 锂离子电容器的发展及其趋势 | 第16-18页 |
1.4 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分类 | 第18-23页 |
1.4.1 脱嵌锂材料 | 第18-20页 |
1.4.2 氧化还原反应材料 | 第20-21页 |
1.4.3 多孔炭电极材料 | 第21-23页 |
1.5 锂离子电容器的工作原理 | 第23-25页 |
1.5.1 AC/Li_4Ti_5O_(12)体系 | 第24页 |
1.5.2 LiMn_2O_4/AC体系 | 第24-25页 |
1.6 锂离子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工作原理 | 第25-29页 |
1.6.1 多孔炭电极材料的工作原理 | 第26-27页 |
1.6.2 Li_4Ti_5O_(12)电极材料的工作原理 | 第27-28页 |
1.6.3 石墨电极材料的工作原理 | 第28页 |
1.6.4 LiMn_2O_4电极材料的工作原理 | 第28-29页 |
1.7 电化学电容器的应用领域 | 第29-30页 |
1.7.1 电动汽车 | 第29-30页 |
1.7.2 手机 | 第30页 |
1.7.3 发电和工业设备 | 第30页 |
1.8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1.8.1 选题依据 | 第30页 |
1.8.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32-37页 |
2.1 原材料及仪器设备 | 第32-33页 |
2.1.1 原材料及化学试剂 | 第32-33页 |
2.1.2 仪器设备 | 第3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3-37页 |
2.2.1 样品制备 | 第33-34页 |
2.2.2 电极片的制备 | 第34页 |
2.2.3 半电池和锂离子电容器的组装 | 第34-35页 |
2.2.4 结构与性能分析方法 | 第35-37页 |
第3章 AC/石墨锂离子电容器及扩层石墨的性能研究 | 第37-49页 |
3.1 锂离子电容器用电极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分析 | 第37-43页 |
3.1.1 活性炭正极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 第37-40页 |
3.1.2 不同石墨负极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 第40-43页 |
3.2 AC/石墨锂离子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 | 第43-48页 |
3.2.1 充/放电电流密度对AC/石墨锂离子电容器性能的影响 | 第43-46页 |
3.2.2 循环伏安性能 | 第46-47页 |
3.2.3 交流阻抗 | 第47-48页 |
3.3 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AC/Li_4Ti_5O_(12)锂离子电容器及炭包覆Li_4Ti_5O_(12)的性能研究 | 第49-59页 |
4.1 炭包覆对Li_4Ti_5O_(12)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第49-52页 |
4.1.1 包覆前后Li_4Ti_5O_(12)的形貌 | 第49-50页 |
4.1.2 炭包覆处理对Li_4Ti_5O_(12)结构的影响 | 第50-51页 |
4.1.3 Li_4Ti_5O_(12)的电化学性能 | 第51-52页 |
4.2 AC/Li_4Ti_5O_(12)锂离子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 | 第52-57页 |
4.2.1 充/放电电流密度对AC/Li_4Ti_5O_(12)锂离子电容器性能的影响 | 第53-55页 |
4.2.2 循环伏安性能 | 第55-57页 |
4.2.3 交流阻抗 | 第57页 |
4.3 小结 | 第57-59页 |
第5章 LiMn_2O_4-AC/AC锂离子电容器的性能研究 | 第59-69页 |
5.1 LiMn_2O_4的结构与性能 | 第59-62页 |
5.1.1 LiMn_2O_4的表面形貌 | 第59页 |
5.1.2 LiMn_2O_4的XRD分析 | 第59-60页 |
5.1.3 LiMn_2O_4的电化学性能 | 第60-62页 |
5.2 LiMn_2O_4-AC/AC锂离子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 | 第62-67页 |
5.2.1 充/放电电流密度对LiMn_2O_4-AC/AC锂离子电容器性能的影响 | 第63-65页 |
5.2.2 循环伏安性能 | 第65-67页 |
5.2.3 交流阻抗 | 第67页 |
5.3 小结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