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研究基础 | 第18-34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18-1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9-30页 |
1.2.1 高阶煤煤层气生产特点 | 第19-20页 |
1.2.2 高阶煤储层结构模型 | 第20-23页 |
1.2.3 高阶煤储层流体差异流动性 | 第23-26页 |
1.2.4 影响煤储层流体差异流动性因素及关系模型 | 第26-30页 |
1.3 存在问题 | 第30-31页 |
1.4 研究方案 | 第31-33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31页 |
1.4.2 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31页 |
1.4.3 研究方法与流程 | 第31-33页 |
1.5 论文工作量 | 第33-34页 |
2 地质背景 | 第34-43页 |
2.1 研究区位置 | 第34页 |
2.2 地层与含煤地层 | 第34-37页 |
2.3 构造地质条件 | 第37-40页 |
2.3.1 区域构造及其演化 | 第37-39页 |
2.3.2 研究区构造特征 | 第39-40页 |
2.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40-42页 |
2.5 小结 | 第42-43页 |
3 高阶煤储层全尺度孔隙结构特征 | 第43-78页 |
3.1 样品采集、制备及实验方案 | 第43-46页 |
3.1.1 样品采集 | 第43-44页 |
3.1.2 样品制备 | 第44页 |
3.1.3 实验方案 | 第44-46页 |
3.2 高阶煤储层各尺度孔隙结构特征 | 第46-69页 |
3.2.1 微孔-大孔系统 | 第47-57页 |
3.2.2 微孔-过渡孔系统 | 第57-64页 |
3.2.3 超微孔孔隙系统 | 第64-69页 |
3.3 高阶煤储层全尺度孔隙结构特征 | 第69-76页 |
3.3.1 全尺度孔隙结构特征 | 第69-74页 |
3.3.2 全尺度孔隙结构类型 | 第74页 |
3.3.3 全尺度孔隙结构影响因素 | 第74-76页 |
3.4 小结 | 第76-78页 |
4 典型高阶煤储层流体流动差异性 | 第78-90页 |
4.1 气体吸附差异性 | 第78-82页 |
4.1.1 实验方法 | 第78-79页 |
4.1.2 气体吸附差异发育特征 | 第79-82页 |
4.2 水流动差异性 | 第82-89页 |
4.2.1 实验方法 | 第82-85页 |
4.2.2 水流动差异性发育特征 | 第85-89页 |
4.3 小结 | 第89-90页 |
5 高阶煤储层流体流动控制因素 | 第90-101页 |
5.1 气体吸附控制因素分析 | 第90-95页 |
5.1.1 显微煤岩参数对气体吸附控制 | 第90-91页 |
5.1.2 煤质参数对气体吸附控制 | 第91-93页 |
5.1.3 孔隙结构参数对气体吸附控制 | 第93-95页 |
5.1.4 粒度和宏观煤岩成分对气体吸附控制 | 第95页 |
5.2 流体流动性控制因素分析 | 第95-100页 |
5.2.1 显微煤岩参数对流体流动性的控制 | 第95-96页 |
5.2.2 煤质参数对流体流动性的控制 | 第96-97页 |
5.2.3 孔隙结构参数对流体流动性的控制 | 第97-99页 |
5.2.4 润湿性对流体流动性的控制 | 第99-100页 |
5.3 小结 | 第100-101页 |
6 结论 | 第101-104页 |
7 参考文献 | 第104-113页 |
作者简历 | 第113-11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