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热法合成FeS2的性能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特性 | 第11-12页 |
| ·FeS_2 的晶体结构和电化学特性 | 第12-16页 |
| ·晶体结构 | 第12-13页 |
| ·电化学特性 | 第13-16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 ·天然FeS_2 的改性 | 第16-17页 |
| ·合成FeS_2 的研究 | 第17-21页 |
|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实验与方法 | 第22-26页 |
|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22-23页 |
| ·实验方法 | 第23页 |
| ·实验原料的来源 | 第23页 |
| ·实验流程 | 第23页 |
| ·FeS_2 模拟电池的制备 | 第23-24页 |
| ·正极薄膜的制备 | 第23页 |
| ·电池的制备 | 第23-24页 |
| ·材料表征 | 第24-26页 |
| ·XRD分析 | 第24页 |
| ·SEM分析 | 第24页 |
| ·差热-热重分析 | 第24页 |
| ·放电性能分析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脱硫工艺对放电性能的影响 | 第26-42页 |
| ·反应机理分析 | 第26-27页 |
| ·热重-差热分析 | 第27-28页 |
| ·具体实验步骤 | 第28-29页 |
| ·三氯甲烷洗涤脱硫 | 第28页 |
| ·热处理脱硫 | 第28-29页 |
| ·三氯甲烷洗涤的样品放电分析 | 第29-33页 |
| ·未处理样品的放电曲线 | 第29-30页 |
| ·洗涤一次的放电曲线 | 第30-31页 |
| ·洗涤二次的放电曲线 | 第31-32页 |
| ·洗涤三次的放电曲线 | 第32-33页 |
| ·热处理后的样品放电分析 | 第33-36页 |
| ·400℃热处理后的样品放电曲线 | 第33-34页 |
| ·460℃热处理后的样品放电曲线 | 第34-35页 |
| ·500℃热处理后的样品放电曲线 | 第35-36页 |
| ·两种脱硫方法的比较 | 第36-38页 |
| ·放电性能比较 | 第36-37页 |
| ·可操作性比较 | 第37-38页 |
| ·SEM和XRD分析 | 第38-41页 |
| ·天然与合成的SEM分析 | 第38-39页 |
| ·洗涤与热处理后的SEM分析 | 第39-40页 |
| ·洗涤后的XRD分析 | 第40页 |
| ·热处理后的XRD分析 | 第40-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酸处理对FeS_2性能的影响 | 第42-48页 |
| ·酸处理的步骤 | 第42-43页 |
|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42页 |
| ·用硫酸处理的具体实验步骤 | 第42-43页 |
| ·用盐酸处理的具体实验步骤 | 第43页 |
| ·酸处理后样品的放电性能分析 | 第43-47页 |
| ·不同浓度的稀硫酸处理后的样品的放电曲线 | 第43-45页 |
| ·不同浓度的稀盐酸处理后的样品的放电曲线 | 第45-46页 |
| ·酸处理后SEM分析 | 第46-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五章 掺LiOH对放电性能的影响 | 第48-53页 |
| ·掺杂LiOH的原因及步骤 | 第48-50页 |
| ·水浴掺杂LiOH的原因 | 第48页 |
| ·掺杂LiOH?H20后热处理温度的确定 | 第48页 |
| ·实验仪器及原料 | 第48-49页 |
| ·水浴掺杂LiOH?H20的具体实验步骤 | 第49页 |
| ·掺杂LiOH?H20后热处理的实验步骤 | 第49-50页 |
| ·掺杂LiOH?H2O后的放电分析 | 第50-52页 |
| ·不同浓度掺杂LiOH?H2O后的放电分析 | 第50-51页 |
| ·掺锂样品经不同温度热处理后的放电曲线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