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3页 |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第2章 民间文学概述 | 第13-16页 |
2.1 民间文学的定义 | 第13页 |
2.2 民间文学的特征 | 第13-16页 |
2.2.1 人民性与阶级性共存 | 第13-14页 |
2.2.2 由口头传播引发的集体性与变异性 | 第14-15页 |
2.2.3 民间文学体裁叙事表演行为的大小传统 | 第15-16页 |
第3章 我国民间文学出版概述 | 第16-27页 |
3.1 我国国民间文学出版的背景 | 第16-17页 |
3.2 我国民间文学出版历程 | 第17-21页 |
3.2.1 我国民间文学出版在农业文明时期的起步 | 第17-18页 |
3.2.2 我国民间文学出版在工业文明时期的发展 | 第18-20页 |
3.2.3 我国民间文学出版在信息文明时代的新发展 | 第20-21页 |
3.3 我国民间文学出版的价值 | 第21-23页 |
3.3.1 社会价值 | 第21-22页 |
3.3.2 商业价值 | 第22-23页 |
3.4 我国民间文学出版现状 | 第23-27页 |
3.4.1 民间文学出版遭遇冰期 | 第23-24页 |
3.4.2 出版社风格各异 | 第24-25页 |
3.4.3 网络传播与新民间文学的兴起 | 第25-27页 |
第4章 我国民间文学出版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第27-32页 |
4.1 民间文学出版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4.1.1 研究队伍萎缩,优秀作者数目减少 | 第27页 |
4.1.2 跟风现象严重,内容同质化 | 第27-28页 |
4.1.3 出版社的图书品牌概念薄弱 | 第28-29页 |
4.2 民间文学出版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29-32页 |
4.2.1 民间文学出版动力不足 | 第29-30页 |
4.2.2 非遗语境下民间文学出版导向偏离 | 第30-31页 |
4.2.3 经济利益驱动下忽视作品文化内涵 | 第31-32页 |
第5章 对我国民间文学出版工作的建议 | 第32-42页 |
5.1 精确把握我国民间文学出版的定位 | 第32-33页 |
5.1.1 准确把握民间文学的研究价值 | 第32-33页 |
5.1.2 培养受众群体,扩大我国民间文学的知名度 | 第33页 |
5.2 国家对于民间文学出版的政策支持 | 第33-38页 |
5.2.1 建立资料库,做好建档工作 | 第33-35页 |
5.2.2 加强政府和社会对出版业的经济支持 | 第35页 |
5.2.3 健全法律法规,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学艺术 | 第35-36页 |
5.2.4 加强高等院校的民间文学学科建设 | 第36-37页 |
5.2.5 鼓励民间文学与其他产业相结合发展 | 第37-38页 |
5.3 出版社基于民间文学出版的自身建设 | 第38-42页 |
5.3.1 寻找优秀编辑和作者,及时再版 | 第38-39页 |
5.3.2 积极关注信息时代的民间文学创作 | 第39页 |
5.3.3 坚持内容至上,深度挖掘民间文化内涵 | 第39-40页 |
5.3.4 重视品牌建设,进行系列化开发 | 第40页 |
5.3.5 优化销售渠道,加大宣传力度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附录 | 第46-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