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功能聚合物微球简介 | 第12页 |
1.2 功能聚合物微球的制备策略 | 第12页 |
1.3 功能聚合物微球的应用 | 第12-14页 |
1.4 沉淀聚合法的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1.4.1 蒸馏沉淀聚合 | 第15-16页 |
1.4.2 回流沉淀聚合 | 第16页 |
1.4.3 光引发沉淀聚合 | 第16-17页 |
1.4.4 活性自由基沉淀聚合 | 第17页 |
1.4.5 基于逐步聚合机理的沉淀聚合 | 第17-18页 |
1.4.6 氧化还原沉淀聚合 | 第18-19页 |
1.5 论题的提出及研究方案 | 第19-22页 |
第二章 溶剂热沉淀聚合制备甲基丙烯酸类单体与二乙烯基苯共聚功能微球 | 第22-46页 |
2.1 引言 | 第22-23页 |
2.2 材料与仪器 | 第23-24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2.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24页 |
2.3 甲基丙烯酸类单体与二乙烯基苯共聚功能微球的制备 | 第24页 |
2.4 甲基丙烯酸类单体与二乙烯基苯共聚功能微球的表征 | 第24-25页 |
2.4.1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24-25页 |
2.4.2 红外光谱测试 | 第25页 |
2.4.3 溶胀性能测试 | 第25页 |
2.4.4 热稳定性测试 | 第25页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25-43页 |
2.5.1 单体投入量的影响 | 第26-27页 |
2.5.2 功能单体与交联剂的摩尔比的影响 | 第27-31页 |
2.5.3 共溶剂的影响 | 第31-35页 |
2.5.4 Flory's参数理论 | 第35-41页 |
2.5.5 微球形成机理 | 第41-4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3-46页 |
第三章 溶剂热沉淀聚合制备含氟聚合物微球 | 第46-56页 |
3.1 引言 | 第46-47页 |
3.2 材料与仪器 | 第47-48页 |
3.2.1 试剂 | 第47页 |
3.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47-48页 |
3.3 溶剂热沉淀聚合制备含氟聚合物微球 | 第48页 |
3.4 含氟聚合物微球的表征 | 第48-49页 |
3.4.1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48页 |
3.4.2 红外光谱测试 | 第48页 |
3.4.3 接触角测试 | 第48-49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49-54页 |
3.5.1 聚(DVB-TFEMA)微球的制备 | 第49-52页 |
3.5.2 聚(DVB-DFHMA)微球的制备 | 第52-53页 |
3.5.3 含氟聚合物微球的疏水性能 | 第53-5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溶剂热沉淀聚合制备聚合物荧光纳米颗粒 | 第56-72页 |
4.1 引言 | 第56-57页 |
4.2 材料与仪器 | 第57-58页 |
4.2.1 试剂 | 第57页 |
4.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57-58页 |
4.3 聚二乙烯基苯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58页 |
4.4 聚二乙烯基苯纳米颗粒的表征 | 第58-60页 |
4.4.1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58-59页 |
4.4.2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59页 |
4.4.3 动态光散射测试 | 第59页 |
4.4.4 红外光谱测试 | 第59页 |
4.4.5 元素分析测试 | 第59页 |
4.4.6 荧光性能测试 | 第59-60页 |
4.5 结果与讨论 | 第60-71页 |
4.5.1 微球形成过程 | 第60-61页 |
4.5.2 引发剂用量的影响 | 第61-63页 |
4.5.3 聚合温度的影响 | 第63-65页 |
4.5.4 聚二乙烯基苯颗粒的荧光性能 | 第65-68页 |
4.5.5 聚二乙烯基苯颗粒的反应 | 第68-7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5.1 结论 | 第72-73页 |
5.2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附录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