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土文化传承的成都新农村社区公共空间营造研究--以邛崃市关帝村为例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1.1 研究缘起 | 第14页 |
1.1.2 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 第14-15页 |
1.1.3 乡土文化流失现象日益加剧 | 第15页 |
1.1.4 农村社区公共空间被边缘化 | 第15-16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4 相关概念解析 | 第17-20页 |
1.4.1 乡土文化 | 第17页 |
1.4.2 成都新农村社区 | 第17-19页 |
1.4.3 农村公共空间 | 第19-20页 |
1.5 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 第20-21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7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1.8 研究框架 | 第23-24页 |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 第24-40页 |
2.1 基础理论研究 | 第24-29页 |
2.1.1 新乡土主义理论 | 第24-25页 |
2.1.2 空间场所理论 | 第25-27页 |
2.1.3 空间尺度理论 | 第27页 |
2.1.4 空间层次与领域理论 | 第27-28页 |
2.1.5 本节小结 | 第28-29页 |
2.2 乡土文化的研究 | 第29-32页 |
2.2.1 乡土文化的组成要素 | 第29页 |
2.2.2 乡土文化的价值研究 | 第29-30页 |
2.2.3 乡土文化的研究动态 | 第30-31页 |
2.2.4 本节小结 | 第31-32页 |
2.3 成都新农村社区建设概况 | 第32-35页 |
2.3.1 成都新农村社区建设历程 | 第32-33页 |
2.3.2 成都新农村社区建成情况 | 第33-34页 |
2.3.3 成都新农村社区空间布局模式 | 第34-35页 |
2.4 农村聚落公共空间研究 | 第35-37页 |
2.4.1 公共空间的研究历程 | 第35页 |
2.4.2 农村聚落公共空间的研究视角 | 第35-36页 |
2.4.3 农村聚落公共空间的类型划分 | 第36-37页 |
2.4.4 本节小结 | 第37页 |
2.5 相关案例经验借鉴 | 第37-38页 |
2.5.1 日本“一村一品”运动 | 第37-38页 |
2.5.2 德国乡村建设经验 | 第3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3章 成都传统农村聚落中的乡土文化要素 | 第40-53页 |
3.1 自然环境要素 | 第40-42页 |
3.1.1 自然水系与传统农村聚落分布 | 第40页 |
3.1.2 气候环境与建筑形态 | 第40-41页 |
3.1.3 地形地貌与聚落空间形态 | 第41-42页 |
3.2 物质文化要素 | 第42-46页 |
3.2.1 川西林盘——典型地域特征 | 第42-43页 |
3.2.2 川西民居院落——文化多元融合 | 第43-46页 |
3.2.3 街巷的空间尺度 | 第46页 |
3.3 非物质文化要素 | 第46-51页 |
3.3.1 兼容并蓄的移民文化 | 第46-47页 |
3.3.2 农耕文化在物质环境的体现 | 第47-48页 |
3.3.3 文化习俗与思想观念——习惯性场所 | 第48-50页 |
3.3.4 传统礼制思想的体现 | 第50-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4章 成都农村聚落公共空间现状调查 | 第53-85页 |
4.1 现状调研设计 | 第53-55页 |
4.1.1 调研对象选取 | 第53-54页 |
4.1.2 调研内容设计 | 第54页 |
4.1.3 重点调研对象 | 第54-55页 |
4.2 成都传统农村聚落公共空间现状调查 | 第55-63页 |
4.2.1 院落空间:独立的半围合庭院 | 第55-57页 |
4.2.2 街巷空间:空间肌理与空间尺度 | 第57-59页 |
4.2.3 滨水空间:自然生态驳岸 | 第59页 |
4.2.4 节点空间:乡土文化物质空间载体 | 第59-62页 |
4.2.5 本节小结 | 第62-63页 |
4.3 成都新农村社区公共空间现状调查 | 第63-69页 |
4.3.1 院落空间:形态与功能日渐式微 | 第63-64页 |
4.3.2 街巷空间:空间尺度感弱化 | 第64-65页 |
4.3.3 滨水空间:乡土元素堆砌,形式生硬 | 第65-67页 |
4.3.4 节点空间:空间形式均质化 | 第67-69页 |
4.3.5 本节小结 | 第69页 |
4.4 农村居民公共活动问卷调查分析 | 第69-80页 |
4.4.1 调查问卷内容设计 | 第69页 |
4.4.2 调查问卷数据统计 | 第69-74页 |
4.4.3 社区居民公共活动情况 | 第74-76页 |
4.4.4 社区居民对公共空间需求 | 第76-80页 |
4.5 成都农村聚落公共空间现状特征总结 | 第80-85页 |
4.5.1 成都传统农村聚落公共空间特征 | 第80-81页 |
4.5.2 成都新农村社区公共空间特征 | 第81-82页 |
4.5.3 成都新农村社区居民公共活动特征 | 第82-83页 |
4.5.4 现状存在的问题总结 | 第83-85页 |
第5章 成都新农村社区公共空间营造策略 | 第85-110页 |
5.1 公共空间营造的整体策略 | 第85-90页 |
5.1.1 宏观:空间布局契合自然山环境 | 第85-86页 |
5.1.2 中观:构建完整的公共空间体系 | 第86-88页 |
5.1.3 微观:乡土文化要素融入公共空间营造 | 第88-90页 |
5.2 乡土文化融入公共空间的方法 | 第90-92页 |
5.2.1 “山、水、田、居”的空间布局模式 | 第90-91页 |
5.2.2 延续原有空间肌理与空间尺度 | 第91页 |
5.2.3 植入空间文化脉络线索 | 第91-92页 |
5.2.4 延续原有社会关系网络 | 第92页 |
5.3 物质空间层面:典型公共空间营造 | 第92-104页 |
5.3.1 院落空间:回归乡村生活本质 | 第92-96页 |
5.3.2 街巷空间:肌理、尺度、立面、功能 | 第96-99页 |
5.3.3 滨水空间:还原自然野趣 | 第99-101页 |
5.3.4 节点空间:提升乡土文化氛围 | 第101-104页 |
5.4 社会空间层面:社会活力与凝聚力提升 | 第104-107页 |
5.4.1 景观环境乡土氛围提升 | 第104-105页 |
5.4.2 乡土文化意境的塑造 | 第105页 |
5.4.3 公共空间功能的多元复合 | 第105-106页 |
5.4.4 社会关系磁力营造 | 第106-10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7-110页 |
5.5.1 乡土文化要素的运用 | 第107-108页 |
5.5.2 不同类型公共空间的营造 | 第108-110页 |
第6章 邛崃市关帝村案例分析 | 第110-133页 |
6.1 关帝村基本概况 | 第110-113页 |
6.1.1 地理区位 | 第110页 |
6.1.2 人口现状 | 第110-111页 |
6.1.3 现状问题汇总 | 第111-113页 |
6.2 关帝村农村社区规划设计解读 | 第113-115页 |
6.2.1 规划设计思路 | 第113-114页 |
6.2.2 公共空间整体规划布局 | 第114-115页 |
6.2.3 不同类型公共空间营造要点 | 第115页 |
6.3 乡土文化传承的体现 | 第115-118页 |
6.3.1 保护“山水田林”的自然格局 | 第115-117页 |
6.3.2 延续传统空间肌理 | 第117-118页 |
6.3.3 景观环境乡土氛围营造 | 第118页 |
6.4 典型公共空间的营造 | 第118-132页 |
6.4.1 院落空间 | 第118-125页 |
6.4.2 街巷空间 | 第125-127页 |
6.4.3 滨水空间 | 第127-128页 |
6.4.4 节点空间 | 第128-13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 第133-137页 |
7.1 结论 | 第133-136页 |
7.2 研究的局限性 | 第136-137页 |
附录 | 第137-141页 |
附录1 调查问卷 | 第137-139页 |
附录2 乡土文化要素的运用 | 第139-140页 |
附录3 不同类型公共空间的营造方法 | 第140-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7-148页 |
致谢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