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组合结构论文

FRP及钢筋混凝土约束钢管混凝土短柱轴压承载力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7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1 箍筋约束钢管混凝土的研究现状第12页
        1.2.2 带约束拉杆钢管混凝土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3 FRP约束钢管混凝土构件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4 高强钢管混凝土叠合住的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6-17页
第二章 FRP-混凝土-钢管组合实心方形短柱轴压承载力分析第17-28页
    2.1 引言第17-18页
    2.2 统一强度理论第18-19页
    2.3 FRP-混凝土-钢管组合实心方形短柱轴压承载力分析第19-23页
        2.3.1 夹层混凝土承载力分析第19-21页
        2.3.2 钢管承载力分析第21-22页
        2.3.3 核心混凝土承载力分析第22-23页
        2.3.4 FRP-混凝土-钢管组合实心方柱轴压承载力第23页
    2.4 承载力计算公式的验证与影响因素分析第23-27页
        2.4.1 计算公式的验证第23-24页
        2.4.2 影响因素分析第24-27页
    2.5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三章 方形高强钢管混凝土叠合柱轴压极限承载力分析第28-39页
    3.1 引言第28页
    3.2 方形高强钢管混凝土叠合柱轴压极限承载力第28-33页
        3.2.1 箍筋约束钢管外混凝土承载力第28-31页
        3.2.2 钢管承载力第31页
        3.2.3 钢管约束混凝土的承载力第31-33页
        3.2.4 钢管混凝土叠合柱轴压承载力第33页
    3.3 算例验证与分析第33-37页
        3.3.1 计算结果对比第33-34页
        3.3.2 影响因素分析第34-37页
    3.4 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四章 FRP-混凝土-钢管组合实心方形短柱有限元分析第39-53页
    4.1 引言第39页
    4.2 材料的本构关系及破坏准则第39-40页
        4.2.1 钢材的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第39-40页
        4.2.2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第40页
        4.2.3 FRP材料的本构关系第40页
    4.3 有限元建立模型第40-44页
        4.3.1 单元类型第41页
        4.3.2 实常数第41页
        4.3.3 材料属性第41页
        4.3.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第41-43页
        4.3.5 模型边界约束及加载第43-44页
    4.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第44-51页
        4.4.1 求解设置第44页
        4.4.2 数值模拟承载力与试验值对比第44-46页
        4.4.3 构件变形图分析第46-47页
        4.4.4 构件的应力云图分析第47-50页
        4.4.5 钢管径厚比和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第50-51页
    4.5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五章 方形高强钢管混凝土叠合柱有限元分析第53-66页
    5.1 引言第53页
    5.2 材料的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第53-54页
        5.2.1 箍筋约束混凝土的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第53-54页
        5.2.2 钢管的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第54页
        5.2.3 钢筋的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第54页
    5.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54-57页
        5.3.1 建模方式第54页
        5.3.2 单元的选择第54页
        5.3.3 实常数第54-55页
        5.3.4 材料属性第55页
        5.3.5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55页
        5.3.6 模型的边界约束及加载第55-57页
    5.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第57-64页
        5.4.1 求解设置第57-58页
        5.4.2 数值模拟承载力与试验值对比第58-59页
        5.4.3 数值模拟变形图第59-61页
        5.4.4 数值模拟的应力云图第61-63页
        5.4.5 钢管径厚比和纵向配筋率的影响第63-64页
    5.5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结论与展望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5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获奖情况及参与的科研项目第75-77页
致谢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规合一”导向下的村庄规划编制方法研究
下一篇:基于空间句法下的陕南地区古镇街巷空间形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