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引言 | 第13-17页 |
第一章 永济背冰亮膘的历史考察 | 第17-21页 |
1.1 背冰亮膘的起源 | 第17-19页 |
1.1.1 背冰亮膘的起源说 | 第17-18页 |
1.1.2 从发生学视角看背冰艺术的起源 | 第18-19页 |
1.2 背冰艺术的发展变迁 | 第19-21页 |
1.2.1 道具的改变 | 第19-20页 |
1.2.2 参演人员的改变 | 第20页 |
1.2.3 演出功能的改变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永济背冰亮膘的文化生态环境 | 第21-24页 |
2.1 背冰亮膘的自然环境 | 第21-22页 |
2.1.1 劳作方式 | 第21页 |
2.1.2 地理位置 | 第21-22页 |
2.2 背冰亮膘的社会环境 | 第22-24页 |
2.2.1 政治军事环境 | 第22页 |
2.2.2 历史文化环境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永济背冰亮膘的艺术特色 | 第24-42页 |
3.1 演出概貌 | 第24-30页 |
3.1.1 定性 | 第24页 |
3.1.2 形式 | 第24-25页 |
3.1.3 内容 | 第25-30页 |
3.2 服装道具 | 第30-33页 |
3.2.1 造型 | 第30页 |
3.2.2 服饰 | 第30-31页 |
3.2.3 道具 | 第31-33页 |
3.3 锣鼓节奏 | 第33-35页 |
3.4 舞蹈动作 | 第35-37页 |
3.4.1 执法特点 | 第35页 |
3.4.2 打法特点 | 第35页 |
3.4.3 步伐特点 | 第35-37页 |
3.5 永济背冰亮膘与芮城背冰亮膘的比较 | 第37-39页 |
3.5.1 起源传说的比较 | 第38页 |
3.5.2 演出程式的比较 | 第38页 |
3.5.3 撇锣动作的比较 | 第38-39页 |
3.5.4 步伐动作的比较 | 第39页 |
3.6 背冰亮膘中的背花锣与翼城花鼓中的背花锣的比较 | 第39-42页 |
3.6.1 道具的比较 | 第39-40页 |
3.6.2 演员扮相比较 | 第40页 |
3.6.3 执法打法比较 | 第40-41页 |
3.6.4 演出地位比较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永济背冰亮膘的传承发展 | 第42-71页 |
4.1 传承发展的必要性 | 第42-44页 |
4.1.1 功用 | 第42-43页 |
4.1.2 发展现状 | 第43-44页 |
4.2 传承发展的方法 | 第44-71页 |
4.2.1 革新道具 | 第44-45页 |
4.2.2 回归广场 | 第45-48页 |
4.2.3 走进课堂 | 第48-68页 |
4.2.4 现身舞台 | 第68-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附录 | 第75-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