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硇村:乡村文化记忆的媒介重构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9-16页 |
| 1.1 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 1.2.1 文化记忆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 1.2.2 媒介与记忆的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1.4 研究文本选择及其原因 | 第14-16页 |
| 2 王硇村文化记忆资源 | 第16-20页 |
| 2.1 王硇村的文化记忆资源开发概况 | 第16-17页 |
| 2.2 王硇村主要的三种文化记忆资源 | 第17-20页 |
| 3 大众媒介对文化记忆的文本重构 | 第20-38页 |
| 3.1 样本选择及说明 | 第20-21页 |
| 3.2 媒介报道的内容分析 | 第21-27页 |
| 3.2.1 报道体裁 | 第21-22页 |
| 3.2.2 报道主题 | 第22-24页 |
| 3.2.3 消息来源 | 第24-25页 |
| 3.2.4 新旧媒体的报道对比 | 第25-27页 |
| 3.3 媒介呈现的乡村文化记忆的特点分析 | 第27-32页 |
| 3.3.1 媒介报道呈现特点分析 | 第27-28页 |
| 3.3.2 时间流变文本分析 | 第28-32页 |
| 3.4 影像媒介的文本分析 | 第32-36页 |
| 3.4.1 文本选取及原因 | 第32页 |
| 3.4.2《王硇村旅游形象宣传片》解说词分析 | 第32-36页 |
| 3.5 媒介文本重构的王硇村文化记忆 | 第36-38页 |
| 4 王硇村文化记忆的媒介话语分析 | 第38-45页 |
| 4.1 多元话语并存的历史记忆 | 第38-42页 |
| 4.2 风格统一的建筑记忆话语 | 第42-43页 |
| 4.3 独树一帜的民俗记忆话语 | 第43-45页 |
| 5 媒介对记忆重构的生产机制 | 第45-54页 |
| 5.1 媒介记忆重构的内在运作机制 | 第45-49页 |
| 5.1.1 媒介报道框架——记忆的痕迹 | 第45-46页 |
| 5.1.2 媒介报道失语——记忆的遗忘 | 第46-47页 |
| 5.1.3 媒介营销策略——突出品牌记忆 | 第47-49页 |
| 5.2 媒介重构记忆的深层机制 | 第49-54页 |
| 5.2.1 制度层面的控制与干扰 | 第49-50页 |
| 5.2.2 商业利益的诱惑驱动 | 第50-52页 |
| 5.2.3 展演形成的自我认同 | 第52-54页 |
| 6 作为新记忆、新现实的记忆重构 | 第54-63页 |
| 6.1 媒介记忆重构:模糊记忆群体的边界 | 第54-55页 |
| 6.2 媒介记忆重构:创造集体的认同 | 第55-60页 |
| 6.2.1 自建并他建的村民 | 第56-57页 |
| 6.2.2 单向度接受的游客 | 第57-60页 |
| 6.3 媒介重构记忆的延伸 | 第60-63页 |
| 6.3.1 重构记忆的档案化和历史化 | 第60-61页 |
| 6.3.2 重构记忆延伸为新的文化记忆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 附录A | 第68-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