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2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 概念界定与研究对象 | 第17-19页 |
1.2.1 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1.2.2 研究对象 | 第18-19页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1.5 文献综述与比较分析 | 第24-32页 |
1.5.1 文献综述 | 第24-26页 |
1.5.2 比较分析 | 第26-32页 |
第2章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定位和编制要求 | 第32-46页 |
2.1 面向乡村建设管理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缺环 | 第32-36页 |
2.1.1 城市总体规划的局限 | 第33-34页 |
2.1.2 镇规划的局限 | 第34-35页 |
2.1.3 村庄规划的局限 | 第35-36页 |
2.2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地位与作用 | 第36-39页 |
2.2.1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地位 | 第37-38页 |
2.2.2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作用 | 第38-39页 |
2.3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的原则、任务与基本方法 | 第39-44页 |
2.3.1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的一般原则 | 第40-41页 |
2.3.2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 | 第41-42页 |
2.3.3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的基本方法 | 第42-4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3章 广州增城区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实践 | 第46-79页 |
3.1 地处珠三角核心区的广州增城区 | 第46-55页 |
3.1.1 总体概况 | 第47-49页 |
3.1.2 发展优势和基础 | 第49-54页 |
3.1.3 乡村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4-55页 |
3.2 从村庄布点规划到县域乡村建设规划 | 第55-59页 |
3.2.1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布点规划的初步尝试 | 第55-57页 |
3.2.2 打破镇级行政区界的县域村庄布点规划 | 第57-58页 |
3.2.3 县域乡村建设规划试点的探索与新突破 | 第58-59页 |
3.3 增城区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内容框架 | 第59-78页 |
3.3.1 规划技术路线 | 第59-60页 |
3.3.2 现状调研及数据采集 | 第60-62页 |
3.3.3 县域城乡发展体系规划 | 第62-71页 |
3.3.4 乡村群建设规划 | 第71-76页 |
3.3.5 规划实施与建议 | 第76-7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4章 广州增城区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技术要点 | 第79-106页 |
4.1 从乡村地区发展特征和局限出发的规划思考 | 第79-82页 |
4.1.1 从增量到减量:适应高度城镇化地区的规划新常态 | 第79-80页 |
4.1.2 从输血到造血:寻找乡村自生自强自主的动力与机能 | 第80-81页 |
4.1.3 从硬指标到软实力: 突破传统的观念与规划路径 | 第81-82页 |
4.2 宏观构建全域统筹体系,关注解决核心矛盾 | 第82-92页 |
4.2.1 以人地挂钩为基础,实现县域乡村的“减量提质”增长 | 第82-86页 |
4.2.2 以三生融合为导向,构建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和保护框架 | 第86-88页 |
4.2.3 以效益优化为重点,促进公共服务提升与城乡共建共享 | 第88-92页 |
4.3 微观构建乡村集群单元,关注发展建设导控 | 第92-99页 |
4.3.1 突破行政界线,划定多村联动的乡村集群 | 第93-95页 |
4.3.2 分类制定对策,提出因地制宜的导控要求 | 第95-97页 |
4.3.3 分期安排时序,制定近期建设行动项目库 | 第97-99页 |
4.4 面向不同受众,将规划文件转化为实用成果 | 第99-104页 |
4.4.1 面向游客,突出宣传推广的“手绘地图” | 第99-100页 |
4.4.2 面向村民,突出建设引导的“建设手册” | 第100-102页 |
4.4.3 面向政府,突出模式总结的“增城读本” | 第102-10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5章 广州增城区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的实践反思 | 第106-120页 |
5.1 面向实施的两大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06-108页 |
5.1.1 构建了两个层面的全域统筹体系,但部分内容偏理想化 | 第106-107页 |
5.1.2 以乡村群导控兼顾普适性和特色化,但实施操作性不足 | 第107-108页 |
5.2 规划过程中有关主体的角色与作用 | 第108-112页 |
5.2.1 组织方:县级城乡规划主管部门 | 第108-110页 |
5.2.2 执行方:镇(街)政府 | 第110页 |
5.2.3 参与方:村委和村民 | 第110-112页 |
5.2.4 设计方和协调方:编制单位 | 第112页 |
5.3 基于上位指引的后续规划改善建议 | 第112-119页 |
5.3.1 住建部的《指导意见》 | 第113-114页 |
5.3.2 广东省的《编制指引》 | 第114-117页 |
5.3.3 对后续规划编制或修编的改善建议 | 第117-11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6章 结语 | 第120-123页 |
6.1 结论 | 第120-121页 |
6.2 创新点 | 第121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0-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
附件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