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历史教育思想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4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8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8-10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傅斯年历史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 第14-29页 |
第一节 思想渊源 | 第14-20页 |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 | 第14-16页 |
二、接触新思潮 | 第16-18页 |
三、留学欧洲,学习西方学术 | 第18-20页 |
第二节 史学研究与教学实践 | 第20-29页 |
一、任教中大、北大 | 第20-22页 |
二、长期主持历史语言研究所 | 第22-24页 |
三、出任北大、台大校长 | 第24-29页 |
第二章 傅斯年历史教育思想的内涵 | 第29-56页 |
第一节 历史教育的内容、目的及功能 | 第29-36页 |
一、历史教育的内容 | 第29-30页 |
二、历史教育的目的 | 第30-33页 |
三、历史教育的功能 | 第33-36页 |
第二节 历史教学方法论 | 第36-42页 |
一、重视史料的作用 | 第36-39页 |
二、实施个性化教学 | 第39-42页 |
第三节 历史教材观 | 第42-48页 |
一、重视构建教材体例 | 第42-44页 |
二、合理取舍教材内容 | 第44-46页 |
三、选取合适辅助教材 | 第46-48页 |
第四节 教学主客体论 | 第48-56页 |
一、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 第48-51页 |
二、规范学生选拔制度 | 第51-53页 |
三、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 第53-56页 |
第三章 傅斯年历史教育思想评析 | 第56-66页 |
第一节 傅斯年历史教育思想的特点 | 第56-61页 |
一、强调爱国主义教育 | 第56-58页 |
二、与史学研究理论同中有异 | 第58-59页 |
三、对传统文化既有批判也有继承 | 第59-61页 |
第二节 傅斯年历史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 第61-66页 |
一、对高校历史教学的启示 | 第61-63页 |
二、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 | 第63-66页 |
结语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后记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