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苷生物大分子缓蚀剂的合成及其缓蚀吸附行为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3页 |
1.1 金属腐蚀的现状 | 第10页 |
1.2 常用防止金属腐蚀的方法 | 第10-13页 |
1.2.1 选择合适的耐腐蚀材料 | 第11页 |
1.2.2 阴极保护法 | 第11页 |
1.2.3 阳极保护法 | 第11-12页 |
1.2.4 介质处理 | 第12页 |
1.2.5 缓蚀剂 | 第12页 |
1.2.6 金属表面覆盖层 | 第12-13页 |
1.2.7 金属的氧化和磷化处理法 | 第13页 |
1.3 金属铝及其合金的腐蚀与防护方法 | 第13-15页 |
1.3.1 金属铝及其合金的腐蚀 | 第13-14页 |
1.3.2 铝及其合金的腐蚀种类及防护方法 | 第14-15页 |
1.4 缓蚀剂 | 第15-21页 |
1.4.1 缓蚀剂发展历史 | 第15-16页 |
1.4.2 酸洗中缓蚀剂的发展 | 第16-17页 |
1.4.3 缓蚀机理的分类 | 第17-19页 |
1.4.4 评估缓蚀剂的方法 | 第19-20页 |
1.4.5 缓蚀剂的发展趋势 | 第20页 |
1.4.6 绿色缓蚀剂 | 第20-21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1-23页 |
2 黄芩苷衍生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23-27页 |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23-24页 |
2.1.1 实验药品 | 第23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2.2 黄芩苷的提纯及表征 | 第24-25页 |
2.3 黄芩苷衍生物的合成结构表征 | 第25-27页 |
2.3.1 黄芩苷甲酯(BM)的合成 | 第25页 |
2.3.2 黄芩苷乙酯(BE)的合成 | 第25-26页 |
2.3.3 黄芩苷正丙酯(BP)的合成 | 第26-27页 |
3 黄芩苷衍生物在盐酸介质中对纯铝的缓蚀性能研究 | 第27-39页 |
3.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第27-28页 |
3.1.1 实验药品 | 第27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3.2 测试方法 | 第28页 |
3.2.1 电化学测试 | 第28页 |
3.2.2 扫描电镜测试 | 第28页 |
3.3 动电位极化法对纯铝缓蚀性能的研究 | 第28-34页 |
3.3.1 不同缓蚀剂浓度对纯铝缓蚀性能的研究 | 第28-30页 |
3.3.2 不同温度对纯铝缓蚀性能的研究 | 第30-32页 |
3.3.3 不同酸浓度对纯铝缓蚀性能的研究 | 第32-33页 |
3.3.4 不同酸种类对纯铝缓蚀性能的研究 | 第33-34页 |
3.4 交流阻抗法对纯铝缓蚀性能的研究 | 第34-37页 |
3.5 扫描电镜对纯铝腐蚀形貌的研究 | 第37-38页 |
3.6 小结 | 第38-39页 |
4 缓蚀剂对铝的吸附热力学及腐蚀动力学研究 | 第39-43页 |
4.1 吸附模型研究 | 第39-41页 |
4.2 腐蚀动力学研究 | 第41-42页 |
4.3 小结 | 第42-43页 |
5 黄芩苷衍生物在盐酸介质中对碳钢的缓蚀性能研究 | 第43-53页 |
5.1 引言 | 第43页 |
5.2 动电位极化法 | 第43-46页 |
5.2.1 不同缓蚀剂浓度对碳钢缓蚀性能的研究 | 第43-45页 |
5.2.2 不同温度对碳钢缓蚀性能的研究 | 第45-46页 |
5.3 交流阻抗法 | 第46-49页 |
5.4 缓蚀剂对碳钢的吸附热力学研究 | 第49-51页 |
5.5 缓蚀剂对碳钢的腐蚀动力学研究 | 第51-52页 |
5.6 小结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附录A 附录内容名称 | 第60-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