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钢框架新型耗能梁柱节点的构造形式 | 第11-14页 |
1.2.1 削弱型耗能节点 | 第11-12页 |
1.2.2 加强型耗能节点 | 第12-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1 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14-16页 |
1.3.2 新型耗能节点 | 第16-17页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及方法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钢框架新型耗能节点抗震特性研究 | 第18-42页 |
2.1 新型耗能节点的分类与初步比选 | 第18-19页 |
2.1.1 削弱型耗能节点 | 第18页 |
2.1.2 加强型耗能节点 | 第18-19页 |
2.2 钢框架新型耗能节点设计 | 第19-28页 |
2.2.1 节点塑性铰外移设计原理 | 第19-20页 |
2.2.2 设计资料 | 第20-21页 |
2.2.3 翼缘削弱型节点设计 | 第21-23页 |
2.2.4 开圆孔的腹板削弱型节点设计 | 第23-24页 |
2.2.5 直接扩翼型节点设计方法 | 第24-25页 |
2.2.6 翼缘板加强型节点设计方法 | 第25-26页 |
2.2.7 腋板加强型节点设计方法 | 第26-27页 |
2.2.8 肋板加强型节点设计方法 | 第27-28页 |
2.3 多尺度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28-30页 |
2.3.1 单元类型选取 | 第29页 |
2.3.2 材料属性定义 | 第29页 |
2.3.3 网格划分 | 第29页 |
2.3.4 边界条件及加载制度 | 第29-30页 |
2.4 节点多尺度模型验证 | 第30-31页 |
2.4.1 试验介绍 | 第30页 |
2.4.2 试验数据验证 | 第30-31页 |
2.5 节点有限元结果分析 | 第31-40页 |
2.5.1 破坏形态 | 第31-33页 |
2.5.2 滞回性能分析 | 第33-34页 |
2.5.3 延性性能分析 | 第34-36页 |
2.5.4 耗能能力分析 | 第36-38页 |
2.5.5 退化特性分析 | 第38-40页 |
2.6 综合性能评价 | 第40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钢框架地震需求分析 | 第42-62页 |
3.1 概述 | 第42页 |
3.2 IDA方法与概率地震需求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42-43页 |
3.2.1 IDA方法 | 第42页 |
3.2.2 概率地震需求分析 | 第42-43页 |
3.3 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 | 第43-44页 |
3.3.1 结构的非线性 | 第44页 |
3.3.2 阻尼定义 | 第44页 |
3.3.3 动力弹塑性分析基本步骤 | 第44页 |
3.4 地震动的不确定性 | 第44-47页 |
3.4.1 地震波的选取 | 第45页 |
3.4.2 地震波的输入 | 第45-46页 |
3.4.3 地震动强度指标 | 第46页 |
3.4.4 结构地震需求指标 | 第46-47页 |
3.5 本文基于IDA方法的概率地震需求分析基本步骤 | 第47页 |
3.6 多尺度框架模型弹塑性分析验证 | 第47-50页 |
3.6.1 位移响应对比 | 第48-50页 |
3.6.2 计算准确度分析 | 第50页 |
3.6.3 计算时间对比分析 | 第50页 |
3.7 单条地震动记录下的地震需求分析 | 第50-53页 |
3.7.1 顶点最大位移角 | 第51-52页 |
3.7.2 层间最大位移角 | 第52-53页 |
3.8 多条地震动记录下的地震需求分析 | 第53-60页 |
3.8.1 顶点最大位移角 | 第53-57页 |
3.8.2 层间最大位移角 | 第57-60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四章 钢框架抗震能力分析 | 第62-74页 |
4.1 概述 | 第62-65页 |
4.1.1 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方法 | 第62页 |
4.1.2 基本原理 | 第62-63页 |
4.1.3 侧向加载模式 | 第63-64页 |
4.1.4 Pushover方法的分析步骤 | 第64页 |
4.1.5 算例分析 | 第64-65页 |
4.2 结构破坏状态的鉴定 | 第65-73页 |
4.2.1 结构构件的损伤指标 | 第65-68页 |
4.2.2 结构整体的极限状态与破坏状态 | 第68-71页 |
4.2.3 本文对极限状态的定义 | 第71-7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74-86页 |
5.1 概述 | 第74页 |
5.2 结构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74-76页 |
5.2.1 地震易损性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74页 |
5.2.2 地震易损性的分析方法 | 第74-75页 |
5.2.3 地震易损性分析的基本步骤 | 第75-76页 |
5.3 地震易损性曲线的建立 | 第76-77页 |
5.3.1 获得地震易损性曲线的方法 | 第76-77页 |
5.3.2 地震易损性曲线的数学模型 | 第77页 |
5.4 算例分析 | 第77-85页 |
5.4.1 以顶点最大位移角(RDA)指标绘制易损性曲线 | 第80-82页 |
5.4.2 以层间最大位移角(ISDA)指标绘制易损性曲线 | 第82-84页 |
5.4.3 两种地震需求指标的易损性曲线比较 | 第84-8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6-90页 |
6.1 总结 | 第86-87页 |
6.2 展望 | 第87-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作者简介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