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4-27页 |
1.1 羧基丁苯胶乳 | 第14页 |
1.2 橡胶的纳米补强 | 第14-15页 |
1.3 凹凸棒土的结构与特性 | 第15-19页 |
1.3.1 凹凸棒土的结构 | 第16-19页 |
1.3.2 凹凸棒土的理化性质 | 第19页 |
1.4 凹凸棒土的处理及改性 | 第19-22页 |
1.4.1 凹凸棒土的纯化 | 第19页 |
1.4.2 表面活性剂处理 | 第19-20页 |
1.4.3 凹凸棒土的偶联剂改性 | 第20-21页 |
1.4.4 凹凸棒土的接枝处理 | 第21-22页 |
1.5 聚合物/凹凸棒土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2-26页 |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6-27页 |
1.6.1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1.6.3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 第26-27页 |
2 实验部分 | 第27-34页 |
2.1 实验原材料 | 第27-28页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8-29页 |
2.3 基本配方 | 第29页 |
2.4 试样制备 | 第29-30页 |
2.4.1 凹凸棒土的偶联剂改性处理 | 第29页 |
2.4.2 羧基丁苯橡胶/凹凸棒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29-30页 |
2.4.3 羧基丁苯橡胶/凹凸棒土复合材料胶膜的制备 | 第30页 |
2.4.4 顺丁橡胶/凹凸棒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30页 |
2.5 性能测试 | 第30-34页 |
2.5.1 AT 的形貌观察 | 第30-31页 |
2.5.2 硫化性能测试 | 第31页 |
2.5.3 硫化动力学研究 | 第31页 |
2.5.4 力学性能测试 | 第31-32页 |
2.5.5 溶胀平衡试样中橡胶体积分数的测定 | 第32页 |
2.5.6 表面能测试 | 第32-33页 |
2.5.7 热重分析(TGA)测试 | 第33页 |
2.5.8 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测试 | 第33页 |
2.5.9 透射电镜(TEM)测试 | 第33页 |
2.5.10 动态力学性能(DMA)测试 | 第33页 |
2.5.11 羧基丁苯胶乳的流变行为测试 | 第33-34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4-58页 |
3.1 AT 的结构表征 | 第34-35页 |
3.1.1 AT 的形貌观察 | 第34页 |
3.1.2 AT 的 TGA 分析 | 第34-35页 |
3.2 羧基丁苯橡胶/凹凸棒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 第35-42页 |
3.2.1 硫化特性 | 第35-36页 |
3.2.2 硫化动力学研究 | 第36-38页 |
3.2.3 力学性能 | 第38-39页 |
3.2.4 微观形貌 | 第39-40页 |
3.2.5 热失重分析 | 第40-42页 |
3.3 Si69 对羧基丁苯橡胶/凹凸棒土纳米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42-52页 |
3.3.1 羧基丁苯橡胶复合材料的形态观察 | 第42-43页 |
3.3.2 硫化特性 | 第43页 |
3.3.3 CSBR/AT/Si69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第43-45页 |
3.3.4 CSBR 复合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 | 第45-46页 |
3.3.5 羧基丁苯橡胶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 | 第46-47页 |
3.3.6 Si69 对界面结合力的影响 | 第47-50页 |
3.3.7 羧基丁苯橡胶复合材料的应力软化效应 | 第50-52页 |
3.4 CSBR 胶乳/AT 混合物的性能 | 第52-55页 |
3.4.1 AT 对 CSBR 流变性能的影响 | 第52-54页 |
3.4.2 CSBR/AT 胶膜的界面性质 | 第54-55页 |
3.5 顺丁橡胶/凹凸棒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第55-58页 |
3.5.1 不同热处理条件对BR/AT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5页 |
3.5.2 AT 用量对 BR/AT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5-57页 |
3.5.3 Si-69 用量对 BR/AT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影响 | 第57-58页 |
4 全文总结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