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5-24页 |
第一章 超声声功率测量 | 第24-45页 |
1.1 超声功率测量的意义 | 第24页 |
1.2 声功率测量方法的分类与原理 | 第24-25页 |
1.3 辐射力法 | 第25-29页 |
1.4 光学法 | 第29-32页 |
1.5 热学方法 | 第32-37页 |
1.5.1 瞬时法 | 第32-34页 |
1.5.2 恒流-置换式量热计 | 第34-35页 |
1.5.3 牛角形量热计 | 第35-37页 |
1.6 水听器扫查声场测量法 | 第37页 |
1.7 全息摄影法 | 第37-40页 |
1.8 互易法 | 第40-43页 |
1.9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第二章 辐射力法高强度聚焦超声功率测量 | 第45-65页 |
2.1 高强度聚焦超声简介 | 第45-51页 |
2.1.1 高强度聚焦超声的发展 | 第45-48页 |
2.1.2 HIFU 技术对组织损伤的物理机制 | 第48-51页 |
2.1.2.1 HIFU 技术对组织的效应 | 第48-49页 |
2.1.2.2 HIFU 的物理机制 | 第49-51页 |
2.2 辐射力法高强度聚焦超声功率测量的计算 | 第51-54页 |
2.3 高强度聚焦超声功率的实际测量 | 第54-58页 |
2.3.1 实验仪器及材料 | 第54页 |
2.3.2 实验方法 | 第54-56页 |
2.3.3 测量结果 | 第56-57页 |
2.3.4 结果分析 | 第57-58页 |
2.4 小结 | 第58-59页 |
2.5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第三章 基于量热法的高强度聚焦超声声功率测量新方法的研究 | 第65-102页 |
3.1 前言 | 第65-67页 |
3.2 系统设计 | 第67-70页 |
3.2.1 总体设计 | 第67-70页 |
3.3 热电偶的连接及空间位置 | 第70-80页 |
3.3.1 热电偶测温原理 | 第70-72页 |
3.3.2 铜-康铜热电偶的校准 | 第72-76页 |
3.3.2.1 校准设备 | 第72页 |
3.3.2.2 校准原理 | 第72页 |
3.3.2.3 校准步骤 | 第72-73页 |
3.3.2.4 测量结果 | 第73-76页 |
3.3.2.5 结论 | 第76页 |
3.3.3 热电偶的并联 | 第76-80页 |
3.4 声功率测量原理 | 第80-83页 |
3.5 实际测量与使用 | 第83-93页 |
3.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83-84页 |
3.5.2 测量方法 | 第84-86页 |
3.5.3 测量结果 | 第86-91页 |
3.5.4 讨论 | 第91-93页 |
3.6 本装置改进构想与 HIFU 声功率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 第93-96页 |
3.6.1 超声辐射时间的选取 | 第93-94页 |
3.6.2 容器的选择 | 第94页 |
3.6.3 容器体积的选取 | 第94页 |
3.6.4 容器锥形底角度的选取 | 第94-95页 |
3.6.5 热电偶分布位置 | 第95页 |
3.6.6 测温软件(或仪表)的改进 | 第95页 |
3.6.7 顶层蓖麻油与水的热交换问题的处理 | 第95-96页 |
3.6.8 蓖麻油的处理 | 第96页 |
3.6.9 声窗薄膜位置 | 第96页 |
3.7 小结 | 第96-99页 |
3.8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第四章 双频共焦高强度超声对仿组织体模毁损灶的影响 | 第102-120页 |
4.1 前言 | 第102-105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105-107页 |
4.2.1 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制作和声学参数测量 | 第105页 |
4.2.2 实验设置 | 第105-106页 |
4.2.3 实验步骤 | 第106-107页 |
4.3 结果 | 第107-110页 |
4.4 讨论 | 第110-113页 |
4.5 小结 | 第113-114页 |
4.6 参考文献 | 第114-120页 |
致谢 | 第120-12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21-122页 |